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學而有何樂論語

學而有何樂論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10:43:31

學而有何樂論語?作者:龎壯城《馬衡文存》(下稱《文存》)一書由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方遙選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學而有何樂論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學而有何樂論語(既平且衡勉力緻中)1

學而有何樂論語

作者:龎壯城

《馬衡文存》(下稱《文存》)一書由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方遙選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馬衡專長金石文字之學,但以清代乾嘉的考據方法為手段,融傳統的金石學與新興的考古、器物學于一爐,取材之大,除曆代鐘鼎彜器外,更納入甲骨、簡牍、玉等新見材料,并不囿于狹義的物質名稱。《文存》所收馬衡論文,分為“金石學”“考古學”“篆刻書法”“金石題跋”“書序”“雜文”六類,很能反映馬衡在《中國金石學概要》一書中賦予金石學的新定義。馬衡雖然著作等身,然年代久遠,佚失的論文亦不在少數。《文存》全面搜羅馬衡已刊、未刊之文稿,披沙揀金,除展示馬衡的研究領域、學術專長以及社會貢獻,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之外,對于保存馬衡文稿的功用亦不言可知。

在馬衡的諸多著作中,以《中國金石學概要》《漢石經集存》以及《石鼓為秦刻石考》最為重要。前兩者為專書。《中國金石學概要》為馬衡于北京大學任教講授金石學課程時所用講義,初印于1924年,乃馬衡系統讨論金石學之代表著作,然生前未正式出版。《文存》編者經多方搜讨,尋得講義初印本,據之為底本,并以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的《凡将齋金石叢稿》所收版本參校訂補,故能較好地還原此書之原貌。《中國金石學概要》首先重新界定了宋代以來興起的金石學概念以及研究範疇,考慮到随着考古學的進步與考古工作的日漸發展,地下文物不斷出現,舊有的金石概念(如傳世銅器、石刻、玺印)已無法歸納此類新出材料。擴大金石學之内涵,有利于學術研究之進行,于是馬衡在傳統範疇之外,又增加了甲骨、簡牍、封泥、陶器、玉石等數項,并對新舊金石學的研究材料予以分門别類,如将曆代銅器分為“禮樂器”“度量衡”“錢币”“符玺”“服禦器”“古兵”六類。

由馬衡曆代石刻的分類,亦可見其學術眼光之獨到。曆來治石刻者甚少論及“刻石與碑”“造像與畫像”之差異,馬衡則予以分判,并認為經典、記事與建築之刻石亦當有所區隔。若說馬衡對曆代銅器的分類是“以簡馭繁”,則其于曆代石刻則是“巨細靡遺”,此或與其浸淫于漢魏石經之時間較久,用力較深有關。擴大石刻的類别,納入建築、塑像等材料,則有助于相關曆史、社會文化史之研究。《文存》所收的“考古學”相關文章,如《本校籌備考古學系之計劃》與《考古與迷信》便提到透過考古文物的調查與搜集,研究中國史的使命。馬衡于金、石二章節之外,增加“金石以外諸品”一章,納入甲骨蔔辭、西北木竹、玉器以及陶器等。囿于時代及材料之限制,馬衡對這些材料的類型、性質與學術價值未能展開長篇的論述,但将之納入金石學範疇,實是孤明先發。

拜家學淵源之故,馬衡早年受金石氣韻之熏陶,就任北大後又與王國維等有密切的學術往來,恰逢漢魏石經出土,便以之為研究對象,浸淫衍溢。東漢熹平石經為一千八百年以前最古老的官定經本,後朝代更叠,戰火摧殘,散亂各地,失其原貌。馬衡自1923年起(見羅振玉《石交錄》所載),曆經二三十年苦心搜集宋代以降的殘石、摹本,配合曆代經本相互校刊,加以綴合,考釋文字,終成《漢石經集存》一書。1955年,馬衡逝世後,《漢石經集存》的部分内容(概述及七經之說明)首先刊布于《考古學報》第10期(《文存》所收《漢石經概述》即本于此),全書後由陳夢家主持,陳公柔、饒惠元等編輯校對,于1957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2014年,是書略改内文編号,由上海書店出版社重印出版。

不同于上述二書,《石鼓為秦刻石考》屬單篇論文,1923年刊布于《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1卷第1号。文章篇幅雖短,卻對文字學研究上懸宕已久的問題——“石鼓文的年代歸屬”提出看法。截至今日,對于石鼓文之文字類别,雖已公認為秦系文字,但相關年代歸屬則仍無定論,尚有“西周說”“春秋說”“戰國說”三類,莫衷一是。馬衡以石鼓文中有“天子永甯”等祝賀周天子之辭,配合《秦公敦》上的相近字形與詞語,認為石鼓文應作于春秋中期,屬于穆公年間。彼時秦國始霸西戎,勢力較大,故天子緻賀,且穆公以雍城為都,宗廟祭祀之所在,石鼓文即出于此。馬衡所論雖未必符合現今文字學界之主流看法,然馬衡在文末提出“刻碑未興以前,隻有刻石”,如泰山無字石、琅邪台刻石等,石鼓之形制皆與其同,隻是頂圓底平,上小下大,故似鼓形,是知“石鼓”當正名為“秦刻石”,誠為的論。後續出版的論述雖仍多稱之為“石鼓”,但皆認識到這些材料實為“秦刻石”。

《中國金石學概要》及《石鼓為秦刻石考》俱為《文存》收入,惟《漢石經集存》僅選取原序、《漢石經概述》及漢石經《易》《詩》部分論文,此或由篇幅所緻,略為可惜。不過《文存》非全集,旨在從各層面反映馬衡之思想與學術脈絡,雖有遺珠之憾,卻可金針度人。

學術成果往往是前修未密,後出轉精,偶有訛誤,亦為人之常情。東漢熹平石經《易》殘片的先後出土,馬衡因之修正京氏《易》本之結論,改為梁丘《易》本,不僅展示了利用出土材料研究時務必小心謹慎外,也顯見其“既平且衡,勉力緻中”的持學精神。《馬衡文存》一書除收錄許多馬衡早期撰寫之論文外,更附錄《馬衡先生生平學術》以及《馬衡先生年譜簡編》,俾使吾輩可以由其活動軌迹、交友狀況,或是寫作的時序等多重角度,窺見一代學術大家的研究取徑與治學态度。(龎壯城)

來源: 福建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