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24期,原文标題《<詩經>中的重要山脈》
文/李秀莉
蒙山:較少聽說的蒙山,實為山東省第一大山,深藏不露,白雲流水環繞之
岐山
岐山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因山形似柱,也被稱為天柱山。又因有東西二峰,中為缺口,形似箭括而俗稱箭括嶺。岐山縣即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從《岐山縣志》的描述中可以一窺岐山附近形勢:“岐山北橫,渭水南環,周原峙是東隅,卷阿抱于西鄙。”
曆史上,岐山是周朝的肇基之所,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皆誕于此地。相傳周太王古公亶父曾為避戎狄侵逼,離開豳地(古地名),越過梁山,徙居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後打敗尾追而至的戎狄,勢力日漸壯大,為開創周室奠定了基礎。《詩經·大雅·綿》和《詩經·周頌·天作》記錄了這段故事,并贊頌了周人在岐地延綿不息的曆史。《詩經》中關于岐山的詩篇共4首: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大雅·綿》)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周頌·天作》)
……居岐之陽,實始剪商……(《魯頌·閟宮》)
……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将……(《大雅·皇矣》)
旱山
又稱漢山。在今陝西省南鄭縣南,是米倉山在漢中境内的主峰,《輿地紀勝》寫道,漢山“四峰八面,南接巴山”。根據《漢書·地理志》《水經·沔水注》等記載,淮河支流池河、涔水均出自旱山。
周王朝時期,旱山封給了褒國,褒國國君非常重視旱山的祭祀,甚至将它看成是神山。周王赴南國會見諸侯,多在旱山腳下安排祭祀活動,由周王和褒君共同主持。褒國也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保持了和周王朝的友好關系。
《大雅·旱麓》是《詩經》的祭祀名篇,記載的就是旱山的祭祀場景。詩歌前三句“瞻彼旱麓,榛楛濟濟”“瑟彼玉瓒,黃流在中”“鸢飛戾天,魚躍于淵”充分展現祭祀現場的風光和莊嚴。最後筆頭一轉,以勸誡收尾,“莫莫葛藟,施于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提醒諸侯國不以邪道求福,不要違背先祖之道求福。
景山
景山有說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汳水、商丘古城北38裡。相傳商湯始居之地景亳就是因其地有景山而得名。商湯滅夏後在亳建立商朝,與景山相對而望。
《詩經》中關于景山的詩篇共3首。《鄘風·定之方中》說,“望楚與堂,景山與京”。歌頌殷先祖成湯、武丁祭廟之樂的《商頌·玄鳥》中提到,“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說商朝先王成湯在世的時候,承受天命不懈怠,裔孫武丁至為賢德,能承擔起成湯遺業。《商頌·殷武》的結尾也将景山作為情感寄托的對象:“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斷是遷,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閑,寝成孔安。”大意是,登上景山山巅,看着松樹柏樹挺拔參天的樣子,砍下它們制成方椽,修建寝廟讓先祖神靈得以安息。兩首詩都表達了對殷商先人們的濃厚思念與敬仰之情。
敖山
古山名。也作嚣或隞,在今河南省荥陽縣北。南宋呂東萊曾根據《左傳》推論敖山之形勢,認為晉師救鄭時,能在敖山前設七處伏兵,由此可見敖山下地勢平曠,可以屯兵,同時草木茂盛,可為障蔽。
秦始皇統一後曾在敖山置倉積谷,将從黃河而來的山東漕糧轉運長安、洛陽。敖山因此成為當時的戰略要地。
據《詩經地理考》言,敖地山林茂密,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形勢險要,是用兵狩獵之所。敖山最早見于《小雅·車攻》:“東有甫草,駕言行狩……建旐設旄,搏獸于敖。”描寫的即是周天子會同諸侯去往敖山狩獵的故事。今天,敖山已經被黃河水吞食,湮滅無迹,空餘零星的地名遺迹供後來者索骥。
蒙山
提起山東的山,多數人的第一反應為泰山。而在山東省蒙陰縣西台村東南處,還坐落着一座深藏不露的高山——蒙山,它是山東省第一大山,周時因處魯國東部,亦稱東蒙、東山。此山跨平邑、費縣、蒙陰、沂南縣境,是狹長帶狀斷塊山地,呈西北東南走向。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俗稱“亞岱”。
蒙山最早的文字記載之一即來自于《詩經·魯頌·閟宮》,“奄有龜蒙,遂荒大東”,意為魯國擁有龜山和蒙山,并把版圖擴到極遠的東邊,再現了魯國的輝煌曆史。
《魯頌·閟宮》裡還提到了山東的另兩座山——凫繹。凫即凫山,《輿地志》中記載:“凫山在鄒縣,接魚台界。形如凫飛。”故名。繹即繹山,這裡的“繹”為連綿不絕的意思。《爾雅注疏》雲:“言山形相連屬,絡繹然不絕者名繹。”今天,一般認為凫山和繹山分别在山東鄒城的西南和東南方向。兩山常連稱凫繹,《魯頌·閟宮》中的“保有凫繹”即為此意。
峱
峱(náo)山之名,一字專用,最早見于《詩經·齊風·還》,“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這是一首獵人間互相贊賞對方高超技藝的生活小詩,充滿生動鮮活的氣息。後《漢書·地理志》在描述齊地風俗時轉引過該詩。這裡的峱,即齊國境内山名,在今山東的青州西北、臨淄東南一帶。
此後,該山在《隋書·地理志·中》裡以“益都,舊置齊郡,開皇初廢,大業初置北海郡。有堯山、峱山”的介紹出現,光緒年間《益都縣圖志》記載:“峱山,《隋書·地理志》益都,有峱山。在縣西北二十餘裡。《說文》峱,山也,在齊。”峱山周圍文化遺存豐富,其北有古代的紀國酅邑(後歸屬齊),今曰安平城。考古學家還在峱山之北的稷山發掘出漢代石室墓。
(主要參考資料:《詩經地理考》《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地名辭源》《詩經百科辭典》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