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幸福的要素書籍

幸福的要素書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15:34:18

特别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号”賬号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号的立場及觀點。新華号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2006年,好萊塢電影 《當幸福來敲門》 在全球大獲成功,總票房高達3.07億美元。這部電影根據克裡斯托弗·加德納的同名暢銷書改編,作者是個大富豪,因場場座無虛席的演講而聞名遐迩。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克裡斯·加德納(克裡斯是克裡斯托弗的簡稱)是出身于貧民區的非裔美國人,他千方百計準備證券經紀人的執照考試,目的就是想與妻子和五歲的兒子一起擺脫貧困。裡根總統曾在電視上宣稱,美國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而加德納家的糟糕境遇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即将交不起房租、付不起賬單、養不起孩子。加德納是個頑強不屈、天資聰穎的鬥士,他十分渴望能有所作為。盡管困難重重,但是他仍然樂觀無比。後來,憑借出色的人格魅力和交際能力,他終于成功地被錄用為實習生。最終,加德納作為最優秀的實習生之一,從事了他夢寐以求的職業。在電影快要結束時,他十分自信地說道,“這就是幸福啊!”

《當幸福來敲門》一書出版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市面上充斥着各種推銷個人成功故事的膚淺書籍和好萊塢電影,因此這本書并未引起什麼反響。但時至21世紀初,形勢已然改變,靠着美國提供的大量資金成立于1998年的積極心理學,開始試圖向全世界解釋為什麼追尋幸福不該隻與美國人民有關。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應該把全人類與生俱來的對幸福的渴望與追尋看作自我實現的最強烈表現。他們聲稱,作為一門科學的學科,心理學證實了某些可以幫助人類過上幸福生活的因素确實存在,無論是誰,隻要聽從“專家”既簡單又可靠的建議,就可以從中受益。誠然,這種理念并不新鮮,但是鑒于給出建議的是心理學家,我們似乎必須嚴肅對待。短短幾年時間,積極心理學取得了其他任何學科前所未有的成就:幸福學在諸多大學中成為重要課程,而幸福在衆多國家成為社會政治經濟領域需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有了積極心理學,幸福不再被視為模糊不清的想法、烏托邦式的目标或難以企及的奢望。恰恰相反,它成為可以普遍實現的目标,成為可以定義成功人士必要心理條件的概念。事實證明,幸福人士身上的特征順理成章地與加德納這樣的人物高度吻合。像加德納一樣,他們獨立、真實、積極成長;他們生來就擁有堅定的自尊心和極高的情商,他們樂觀、堅韌、具有創新精神。由此看來,《當幸福來敲門》的确是一部“高質量的積極心理學代言電影”。

積極心理學在21世紀初的出現,讓人們把加德納的說教奉為純粹的科學真理,而不再隻是呼籲他們振作起來對自己負責的伎倆。積極心理學的忠實信徒使出渾身解數,賦予其一種科學合理性,讓積極心理學不再備受質疑。受益于此的不僅包括許多舉足輕重的機構組織、衆多跨國公司巨頭,還有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世界級産業,這個龐大的産業所要推銷的理念與加德納在受邀演講時所表達的觀點并無二緻:隻要選擇更加積極的視角看待自身以及周圍環境,每個人都可以重新創造自己的生活,也都可以實現最好的自我。對許多人來說,追尋幸福從此成為一個嚴肅的問題,用科學的方式來面對它,對社會和心理學都将大有裨益;但另外一些人則認為,積極心理學的科學性隻不過是幌子罷了。個人得以成就自我、社會得以進步的承諾看似美好,但其背後被掩藏的是積極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最基本的辯解性特征、令人不安的用途及事與願違的負面影響。懷疑論者和批評家們的擔憂并不是空穴來風。會發光的不一定是金子,其外表也往往具有欺騙性,這門科學以及它向世人許下的華麗承諾,值得我們帶着審慎态度近前一探究竟。

幸福是每個人都要努力實現的終極目标嗎?可能是。但這絲毫不妨礙我們對幸福學家的言論持保留意見。本書并非旨在批判幸福,而是要質疑積極心理學所鼓吹的有關“美好生活”的還原論視角——盡管這種視角已經流行開來。毫無疑問,幫助人們感覺良好的意圖無可指摘,甚至值得贊揚。但是,積極心理學捍衛的幸福概念是否突破了重重限制?是否排除了有争議的主張?這個概念是否會導緻自相矛盾的結局?是否會帶來适得其反的後果?所有答案都有待商榷。

——摘自《幸福學是如何掌控我們的?》

♥一次能夠解構時代精神的閱讀,直擊“幸福學”及相關産業的本質。♥

幸福的要素書籍(幸福真的可以學嗎)1

作者:[西] 埃德加·卡巴納斯(Edgar Cabanas)

[法] 伊瓦·伊洛斯(Eva Illouz)

譯者:劉成富 苑桂冠 閻新蕾

編輯推薦

誕生于20世紀初的積極心理學試圖證明這樣一種觀點:幸福是可以被構建的、被傳授的、被習得的。隻要聽從專家建議,就可以獲得幸福。幸福學産業價值連城,自以為能夠把人類改造成一種能夠抵禦消極情緒、發揮巨大潛能、抑制消極情緒和偷懶行為的生物。其計策就在于使我們笃信:貧富或貧窮、成功或失敗、健康或疾病,關鍵就靠我們自己。

但“幸福”真的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追求的不容置疑的最高目标嗎?如果對“幸福”的追求使我們陷入更深的沮喪和焦慮之中呢?“幸福學”這一巨大産業背後的受益者究竟是誰呢?

本書作者可謂單刀直入,探讨了時下流行的幸福學産業和個人發展産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觀點:“感謝所有那些孜孜不倦地追求積極情緒和幸福的人,是他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為我們證明了這一行為其實是根本不起什麼作用的。”

内容簡介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斥着“幸福”一詞。幸福不僅是許多人的人生目标,甚至變成了一種義務。為了幫助人們實現理想,20世紀90年代末,一門全新的學科興起:積極心理學。與之相伴而生的,還有一群自稱為科學家的醫生和專家,來指導你該如何幸福快樂。在他們友善而堅定的幫助下,你學習到如何擊退負面情緒,并用快樂與正能量來取代。如果失敗了……不,你不能失敗!你沒有失敗的權利!為了自己,你必須成功!如果真的失敗了,那必然是你自己的過失和責任,是你缺乏意志力、不夠努力!總之,絕對不是社會的錯!

本書巧妙地重構了這一“新科學”的起源,深入探讨了本世紀初最為迷人、最令人不安的現象背後的本質,記錄了幸福學和幸福産業對社會産生的巨大影響,并指出,在幸福學蠻橫的要求下,強制性的策略、虛假的證據、删減過的承諾、情感的等級以及一種新的公民觀相繼出現了。

作譯者簡介

埃德加·卡巴納斯(Edgar Cabanas),柏林馬克斯布朗克學院心理學博士,現執教于馬德裡何西塞拉卡米羅大學(Camilo Jose Cela University ),主要研究成果為有關政治、經濟、社會,且被積極心理學設計并銷售了的“幸福學”。

伊瓦·伊洛斯(Eva Illouz),法國巴黎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現執教于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社會學系,2008年被評為柏林科學院院士,2012年成為以色列比撒列藝術與設計學院曆史上第一位女校長。主要研究成果是被她稱之為“情感資本主義”的情感交易,代表作為《情感資本主義》《愛為什麼痛》等8本書,已譯成15種語言。

劉成富,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文科二級教授,兼任江蘇省翻譯協會會長,中國法語教學副會長,中國非洲問題常務副會長。出版專著4部、譯著50餘部、編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2018年,因推廣法國文化的貢獻獲得法國前總統奧朗德的親切會見。代表作品有《消費社會》《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田園裡的民主:從培育土地到培育自我》《科技智人:從今天到未來的哲學》。

苑桂冠,南京大學法語系博士生,出版《婚姻中的陌生人》等譯著5部。

閻新蕾,南京大學法語系研究生。

媒體推薦

可以把這部作品視為一個醒酒室,因為幸福觀念曾讓我們如醉如癡。(……)一次能夠解構時代精神的閱讀。

——《十字架報》

一次對幸福模型粗暴行為的公正批評,這種幸福模型是人造的,且脫離了社會背景。

——《左派文藝雜志》

對于這個把受苦當做奇恥大辱、把痛苦視為可恥疾病的新的道德秩序,我們一定要持有懷疑的态度。

——法國中心

來源:新華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