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名篇?母後臨朝,據人君之地而私其親有志之士,将欲正之,常患不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蘇轍名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母後臨朝,據人君之地而私其親。有志之士,将欲正之,常患不克。
【翻譯】武則天臨朝聽政,占據君主的位置卻偏愛自己的親戚。有志之士,想要改變這種狀況,但又常常擔心不能成功。
漢呂後欲王諸呂/王陵以高帝舊約争之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背之不可/不可言雖直,不見省。陵幸而不死,亦廢不用。
【注】高帝舊約,即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登基後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此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殺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塗在嘴唇上,以示恪守盟約,而此盟約的内容為确保隻有劉姓者可為王,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翻譯】漢朝的呂後想要封呂家的子弟為王,王陵拿漢高祖原來的約定争辯說:不是劉姓卻封他為王,天下會共同攻打他,違背這個約定不可取。反對分封呂家子弟的話雖然正直,但沒有被理解采納。王陵幸好沒有因此而死,但也被罷黜不再任用。
唐武後廢廬陵王,立豫王。豫王雖在位,未嘗省天下事。
【翻譯】唐武後想要廢掉廬陵王,立豫王。豫王雖然在位上,還不曾了解天下的事情。
徐敬業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為戮,何者?位尊權重,臣下無所奈何,勢必至此也。
【注】不旋踵,指來不及轉身,也指不退卻。比喻時間極短。
【翻譯】徐敬業因為這件事在外興兵造反,裴炎在朝堂上争辯,(他們)都在轉身之間(很快)被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武後)位高權重,臣子沒有什麼辦法,情勢必然會到達這一步。
惠帝之亡也,陳平聽張辟疆計,封王諸呂,呂後安之。
【翻譯】漢惠帝死後,陳平聽從張辟疆的計謀,分封呂家子弟為王,呂後這才安心。
故平與周勃得執将相之柄,以伺其間,周勃得入北軍,左袒一呼,而呂氏以亡。
【翻譯】所以陳平和周勃得以掌握了将相的大權,從中伺機謀取機會,(後來)周勃得以進入北軍,袒露左臂振臂一呼,呂家就敗亡了。
豫王既立,武後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翻譯】豫王立為太子之後,武後改朝換代稱帝,追封先祖,封武家子弟為王,殘害天下豪傑,志得意滿,認為武家有了泰山般的安穩。
狄仁傑雖為宰相而未嘗一言,及後欲以三思為太子,仁傑乃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頃匈奴犯邊,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廬陵王,不旬浃得五萬人。今欲立嗣,非廬陵不可。”後怒罷議。
【翻譯】狄仁傑雖然是宰相但是不曾說一句話,到了後來武後想要立武三思為太子,狄仁傑說:我觀察天下的人尚未厭倦唐朝的恩德。前不久匈奴侵犯邊境,陛下讓武三思招募士卒,過了一個月招募了不到一千人,等到派出廬陵王,不到十天就集合了五萬人。現在想要确立繼承人,非廬陵王不可。”武後發怒停止了商議。
久之,複召問曰:“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
【翻譯】過了很久,武後又召見狄仁傑問:“朕多次夢見下雙陸棋不勝,為什麼呢?”
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文皇帝身蹈鋒刃,百戰以有天下,傳之子孫。
【翻譯】狄仁傑回答說:“雙陸棋不勝,是沒有棋子。大概是上天以此來警示陛下吧。太宗皇帝親自冒着敵軍刀刃,經曆數百次戰役才有了天下,并傳給了子孫。”
先帝寝疾,诏陛下監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餘年矣。又欲以三思為後,且母子與姑侄孰親?
【翻譯】先帝卧病在床,诏令陛下監管國事,陛下乘機取得帝位十多年了。又想把武三思立為自己的繼承人,況且母子和姑侄到底哪一個更親近呢?
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血食于太廟。三思立廟,無祔姑之禮。”
【注】血食:受享祭品。古代殺牲取血以祭,故稱。
祔fù:古代祭名。送死者的神主入祖廟,與其先祖共享祭祀。
【翻譯】陛下立廬陵王為太子,那麼今後千秋萬歲可以是。武三思建立裡宗廟,從來沒有把姑母置于宗廟的禮節。”
後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于房州而立之。
【翻譯】武後醒悟,當天就派徐彥伯去迎接廬陵王,并在房州将其立為太子。
蓋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陳平、狄仁傑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與國俱全。
【翻譯】王陵、裴炎直接迎擊禍亂的危險,想要用一句話來改變現實,所以不是被廢就是被殺。陳平、狄仁傑等到她們已經衰老再慢慢地改變現狀,所以自己與國家都得以保全。
惟呂後無子,親止于侄,故沒身而後變。武後有子,母子之愛,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複。
【翻譯】唯獨呂後沒有兒子,親屬僅僅止于侄子,所以自己去世後發生政變。武後有兒子,母子之間的愛,是世人共同的情感,所以老了之後能夠保全自己家族。
由此觀之,陳、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緩得之也。
【翻譯】由此看來,陳平、狄仁傑成功的原因,都是因為慢慢實現自己的目的。
然廬陵既立,而張易之、昌宗未去。仁傑猶置之不問,複授之張柬之,俟其惡稔而後取。
【翻譯】然而廬陵王立為太子後,張易之、張昌宗沒有被罷去。狄仁傑仍然置之不問,又把這事交給了張柬之,等到他們惡貫滿盈時再拿下他們。
老氏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以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二公得之矣。
【翻譯】老子說:“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擡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知幽渺之理而收顯著之效,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吓唬人。”二公深谙這個道理啊。
(選自《四庫全書·曆代名賢确論》)【注】①廬陵王即唐中宗李顯,豫王即唐春宗李旦,二人皆為武則天所生。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3分)A.漢呂後欲王/諸呂王陵以高帝舊約争之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背之/不可/
B.漢呂後欲王/諸呂王陵以高帝舊約争之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背之不可/
C.漢呂後欲王諸呂/王陵以高帝舊約争之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背之/不可/
D.漢呂後欲王諸呂/王陵以高帝舊約争之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背之不可/
答案解析:選D。注意後面“背之不可”中的“之”是指“高帝舊約”,而不是呂後。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革命,古人認為帝王為上天的兒子,天子受命于天,故稱王者易姓、朝代更替為“革命”。
B.雙陸,古代的一種賭博遊戲,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路,子分黑白,雙方各持十五子相博。
C.文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初谥文皇帝,後加谥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太宗是他的廟号。
D.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殺牲取血以祭,故稱;也指用于祭祀的食品。文中之意是指後者。
答案解析:D(“文中之意是指後者”不對,按照原文的意思在太廟享受祭祀。)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對于呂後和武後偏愛娘家人的行為,大臣王陵和裴炎正氣凜然,據理力争,卻都落得悲慘結局,一個遭廢棄不用,一個被殺。
B.針對呂後“分封諸呂”的做法,陳平和周勃先隐忍曲從,穩住呂後,尋找到合适機會,一舉消滅呂氏,維護并穩定了劉氏江山。
C.處在當時複雜政治局勢中,狄仁傑謹慎以對。對于立嗣一事,他先是不置可否,後借機從母子角度說通武後立其子李顯為嗣。
D.“以緩得之”是陳平、狄仁傑得以保全自身、維護國家的處事要義,避其鋒芒,不急不躁,使他們在複雜的變局中穩操勝券。
答案解析:C(對于立嗣一事,他先是不置可否錯誤,狄仁傑明确表過态。原文“狄仁傑雖為宰相而未嘗一言,及後欲以三思為太子,······今欲立嗣,非廬陵不可。”)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徐敬業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為戮,何者?(4分)
徐敬業因為這件事在外興兵造反,裴炎在朝堂上争辯,(他們)都在轉身之間(很快)被殺,(這是)為什麼呢?(注意“起兵”“争”“旋踵”“戮”的翻譯。)
(2)先帝寝疾,诏陛下監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餘年矣。(4分)
先帝卧病在床,诏令陛下監管國事,陛下乘機取得帝位十多年了。(注意“寝疾”“監國”“掩”“神器”的翻譯。)14.請簡要概括文末“二公得之矣”中“之”所指的内容。(3分)
①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欲擒故縱,事物的優勢劣勢可以相互轉化;(1分)②尊重規律,順勢而為,從長計議,徐徐圖之;(1分)③為人處世切忌鋒芒畢露,要能以柔克剛、以弱勝強。(1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