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薛寶钗賞析

薛寶钗賞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1 04:36:43

薛寶钗賞析(淡極始知花更豔)1

作者 cindy

顧城說:寶钗屋子一片雪白。她是天然生性空無的人,并在“找”和“執”中參透看破。她一件件事都做的合适,是因為并無所求。我想是因為她知道有所求也沒有意義。《紅樓夢》最後是徹底的悲劇,在賈寶玉懸崖撒手,探春還在滿懷希望地改革之前,薛寶钗早就知道最後會落得白茫茫真幹淨,她沒有賈寶玉那種悟的過程,隻是天性如此,一開始就能看破。

劉禹錫有詩雲:“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豔冠群芳衆女兒怡紅夜宴,作者借“占花名”巧妙地把抽簽人的性格、命運隐喻其中。寶钗先掣出一支“牡丹”,其評為“任是無情也動人”,正與其判詞相照應:豔冠群芳,堪稱山中高士,冷心冷情。牡丹從不與百花争豔,并不是不屑于争,而是牡丹與百花都有着深深的距離感,就像“蘅蕪君”,單單一個“君”字,就顯得淡漠疏遠了。劉姥姥二進大觀園那回,曹公描寫了所有人的笑法,就連向往青燈古佛的惜春,也笑的讓乳母“揉揉腸子”,唯獨沒有寫薛寶钗,顯得她似乎沒有參與其中。薛寶钗懂史湘雲,懂林黛玉,也可能懂賈寶玉,然而這些人全部不懂她。“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更像是詠牡丹花,自矜自重,淡雅疏離。

行文裡的感覺寶钗表面上似乎頗為熱心,連對趙姨娘也頗為熱絡。第五回描寫薛寶钗“歲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而且寶钗行為豁達,随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頭子們,亦多喜與寶钗去頑。”寫到這裡世人對薛寶钗有諸多誤解,認為她心機深沉處事圓滑,與誰都想搞好關系。認為詠絮詞“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彰顯了她的野心。然而這句詩的前一句“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卻被忽略掉了。在我認為,薛寶钗幼年喪父,與母親哥哥相依為命而哥哥又不争氣,寄人籬下又沒有什麼依靠,早已明白人間悲苦。她理解悲苦,早已看透,知道那種無力地執着并不能改變什麼,所以表面是熱的内心卻冷。不想他人過得太累,于是勸賈寶玉讀書,幫助史湘雲和林黛玉,寬慰王夫人。能寫出“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的蘅蕪君早已明白這世界的千瘡百孔與腐朽不堪,哪能看得上功名利祿。野心與抱負是兩回事,蘅蕪君有的是幹一番事業的抱負,絕無上位的野心,寶玉不懂她,她又何嘗看得上寶玉,所以元春給了她和寶玉一樣的賞賜覺得“越發沒意思起來”。

薛寶钗内心裡的“空”并不僅僅是雪洞般的屋子裡幾乎沒有什麼擺設,而是帶着參禅般的“悟”。在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禅機中”中寶钗說了五祖宏忍傳衣缽給六組慧能的故事,并道了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禅宗的修行原則: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薛寶钗一開始就悟透不執着外相,不沉迷内性,内外都不取法這等禅機,就像心中有“物”,才需“勤拂拭”,心中無“物”,便無塵埃。她與寶玉那種一步步“感悟”不同,是一開始就從娘胎裡帶的慧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她給寶玉念戲文:赤條條來無牽挂,芒鞋破缽随緣化,寶玉方頓悟,然而寶钗就像是早已徹悟的禅師,在等着寶玉。

薛寶钗賞析(淡極始知花更豔)2

第七十九回香菱說:“我們姑娘的學問連我們姨老爺時常還誇呢。”第二十二回庚辰雙行夾批所言:“寶钗可謂博學矣”、“總寫寶卿博學宏覽,勝諸才人”。就連賈政也認可薛寶钗的才華,曹公在薛寶钗博學上着墨頗多,烘托了她“山中高士”的形象。俗語說你懂的越多,懂你的人就越少,這大概是寶姐姐的真實寫照。

楊麗萍說:“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我想,在紅樓夢中,薛寶钗無疑是生命的旁觀者,像一葉輕舸飄忽在生命裡,參透了玲珑的生和從容的死,可惜這飄忽的過程并不是美麗的夢。鄭愁予說,我那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隻是個過客。或許賈寶玉是歸人,薛寶钗是過客。

然而《紅樓夢》的悲劇在于,無論你是早已看透如薛寶钗,消極避世如惜春,帶着一腔熱血改革的探春,還是機關算盡的王熙鳳,到頭來終究是大夢一場,落得“白茫茫真幹淨。”林黛玉好歹還有一知己賈寶玉,可是薛寶钗連一知己也沒有,這也是封建社會女子悲劇的某一縮影吧。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轉發我們的微信訂閱号,您的每一次轉發,都是對我們的最大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