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印着美的意象,
常受美的意象浸潤,
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
——朱光潛 《問渠哪得清如許》
前幾天,一則消息在朋友圈瘋傳:
教育部發布
2022年起美育要納入中考計分
10月16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
美育中考要在試點基礎上盡快推廣,到2022年力争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探索将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我國部分省市開始試點将
音樂、體育、美術,
傳統的“小三科”全部納入中考!
利用中考指揮棒“倒逼”學生們
掌握一定的藝術知識。
一時間,家長們都焦慮不已
如果2022年就要開始執行新政,
也就是說,2022的第一批中考生,
就算從現在立刻馬上開始學這些,
那也隻有一年半的時間可以準備了
還有家長不理解,提出疑問:
把書讀好就夠了,學那些有的沒的幹嘛?
學藝術能讓我孩子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嗎?
浪費時間不說,還浪費錢!
今天已經不是文化課獨霸的時代了,
抱有這樣的觀念隻會讓孩子埋頭苦讀,
沒有喜歡的特長,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
在可預見的将來,人才選拔的标準
變得越來越豐富是必然的事情。
從家長角度來看,中高考都是孩子
參與社會資源再分配的一種方式。
孩子們通過層層闖關,
最終赢得一個盡可能好的将來。
但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
考試是為了引導教育方向,
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考試的項目和内容,
将來一定還會不斷推陳出新。
什麼是美育?美育,可以稱為
美感教育或是美學素質教育,
也就是人們常提到的:藝術教育。
但更廣義的講美育則可以理解為将“美學原則”滲透于各個學科中。
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
曾經在某個畫展上,一位小朋友精心準備了作品,可是作品上面有個洞。
評委問小朋友,這是不是一幅破損的作品呢?
小朋友的回答是,這是進入世外桃源的入口。
這樣的答案驚豔衆人,美就在那一瞬間産生了。
美是有力量的。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接觸真正美好的事物,
這種美好會潛移默化的在他心裡生根發芽。
變成他對生活的品質要求,不管他在哪裡,
從事什麼職業,這種美好都會伴随他終生。
毫社學員作品
今年,山區194位孩子的200首小詩,
被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成詩集。
他們常常提及無法與自己朝暮相伴的父母,
他們有着很多心事,
他們的鉛筆裡也灌滿了許多故事。
大山裡的小詩人(節選)
在孩子們的小詩裡,
生活裡的一切皆可成詩。
美育正是讓孩子學會
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
世間并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
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
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強調審美教育對于人格培養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大聲疾呼:
“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
“美盲比文盲更可怕。”
是吳冠中先生對美育的呐喊。
朱光潛在《談美》中講: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
毫社學員作品
要怎麼考?如何應對?音樂美術這種科目會怎麼考?
自己的孩子在啟蒙階段應該如何準備?
不懂琴棋書畫,不會吹拉彈唱
還配上高中嗎?
對于家長關心的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進中考,究竟考什麼?如何考?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
進中考的内容,前提就是你必須在學校裡是教過的。絕對不可能說學校裡沒開這個課,中考裡面要去考。
拿音樂舉例,中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要提高大家的人文素養,要讓大家熟悉人文藝術領域的思維方式。
這一點,從同樣承擔着美育任務的語文科目試題變化就看得出來:現在的語文考試并不強調語法和文學鑒賞的術語考察,而是着重考查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自己閱讀的内容。
換句話說,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關鍵不在于學生記憶、理解了多少知識點,而在于從激發孩子興趣到養成習慣這一重要步驟。
首先應該教導學生養成從生活實踐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習慣。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激發興趣,還需要學生做到日積月累、持之以恒。
美的教育,遠遠不隻是一項技能訓練,它更是全面的教養,是審美、思考、表達、想象力的全面提升,是于生活中慢慢養成。
如果你是一位急切地想要為孩子進行美育啟蒙的家長,配合他一起欣賞學習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可能比逼着他再去多學幾樣樂器可能效果會更好。
*本文部分觀點源自《半月談評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