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1 02:35:12

随着《大秦賦》的熱播,戰國末期群雄逐鹿,秦國一統天下的曆史讓我們越來越有興趣。其中,秦昭襄王大喪,所有宗室大臣們一起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送别君王的場景實在是太令人震撼了!那麼,詩經裡的這首《無衣》到底是誰而作?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呢?這裡面還有一段感天動地的故事呢。詩經女孩帶你一起來看。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他哭了七天七夜)1

《大秦賦》片段

一、《無衣》寫作背景

公元前506年十一月份,漢水兩側,烏雲蔽日,寒風淩冽,兩軍對峙良久。

一側是吳王阖闾親自挂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将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坐戰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的吳軍。一側是瑟瑟發抖,疲于應戰,已經三戰三敗的楚軍。

這基本上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鬥,楚軍不出所料又敗了,吳軍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入楚國郢都。楚昭王帶着妹妹乘船西逃,隻是把老母親秦哀公之女孟嬴留在了郢都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他哭了七天七夜)2

電視劇人物伍子胥

伍子胥這個高興啊!大喊蒼天有眼啊,二十年大仇終于得報!(這世仇從伍子胥的老爹說起,那時候他父親伍奢是楚國的太子太傅,位高權重。但是因為受到了佞臣費無忌的陷害,伍奢被楚平王關了起來,還聲稱“隻要伍奢的兒子們過來認罪,我就可以饒了伍奢不死。”面對這樣的騙局,伍奢的大兒子義無反顧地選擇和自己的父親一起死,小兒子伍子胥逃到吳國,還留下了“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的傳說。)

伍子胥入城第一件事就是親自把楚平王的墓給掘了,拿着鞭子,憤怒地抽在楚平王的屍體上!而且這世仇鞭屍還不算,吳國的軍隊進城後,就像鬼子進村一樣,燒殺掠搶什麼都幹。

吳王阖闾更是絕,居然跑到楚王的後宮内,按史書記載是“盡妻後宮,莫不戰栗”。楚國的女人美啊,君臣們貪戀楚國财富與女色,數月不歸。後來吳王阖闾後來也玩夠了,不知怎麼就想起了楚昭王的母親孟嬴,于是就讓手下人的去叫孟嬴,孟嬴緊閉大門,拿劍自衛,最終吳王阖闾沒有得逞。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他哭了七天七夜)3

電視劇人物申包胥

楚國一位大臣申包胥看不下去了,這是要亡國的節奏啊,于是他趕緊跑到秦國求救。他馬不停蹄的奔走終于見到了秦哀公。他跪在地上,向秦哀公求情:“吳國現在如同野豬、長蛇一樣惡毒,到處侵蝕中原王國的土地,而我們已經受到了攻擊,國家已經守不住了,國君也流亡在外。吳國貪心不止,很快就會繼續攻擊秦國,為了您和國家的利益,請您現在出兵,幫楚國恢複土地,這樣我們就會世世代代感恩戴德,侍奉秦國。

秦哀公沒當回事啊,說了一聲知道了,讓他回驿站休息。國破家亡之際,辛辛苦苦趕到秦國的申包胥沒想到是這個結果啊,他更着急了:“我們的國家将要滅亡,國君也在荒野草林之中,沒有安身之地,身為臣子,我怎麼敢去客館休息呢?”想到國家的苦難,申包胥再也忍不住了,站起來對着宮廷的牆壁放聲大哭,聲音凄慘無比,宮中所有人都聽到了,為此而搖頭皺眉,一方面是可憐他,另一方面,誰聽到别人哭還能高興的起來?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他哭了七天七夜)4

申包胥這一哭,就再也停不下來了,一天一夜,兩天兩夜……就這樣,申包胥沒心思吃飯喝水,就一直哭了七天七夜,滴水未沾,滴食未盡,眼睛都哭出血來了!按說這樣的哭法早就哭死了,可他還留了一口氣在!

秦哀公這時候也不知道是被申包胥感動了,還是被申包胥近乎死纏爛打的哀求弄煩了,秦哀公最終決定出兵——畢竟自己的女兒還在楚國,打斷胳膊還連着筋,何況楚國滅亡,吳國崛起虎視眈眈看着秦國更不是什麼好事兒。

所以秦哀公給他了一個答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就是《無衣》這首詩的背景。《左傳》有詳細記載:

立依于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他哭了七天七夜)5

二、《無衣》解析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jǐ)。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háng)!

——《詩經·秦風·無衣》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哈。這首詩第一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戰袍。說的是穿同一件戰袍有同樣的仇恨。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仿佛在人們複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于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陳繼揆《讀風臆補》:“開口便有吞吐六國之氣。”

第二章“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說的是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裡面的衣服。後面将士也同樣回應。“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與你一起出發。”“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他哭了七天七夜)6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兵器,殺敵與你共前進。第三章是上面兩章意思的延續,“豈曰”開首,橫掃一切庸碌怯懦之氣;“同袍”“同澤”“同賞”之語,則暢揚軍中手足之情。以此相激,如何不士氣超拔,情志迷狂,舍生忘死!

這首戰歌一出,可以想象,在秦王誓師的時候,它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站前動員令,大振軍心。秦國派兵馳援,最終打敗了吳國,楚國得以收複郢都并複國。

李白曾經在自己的詩歌裡《酬裴侍禦對雨感時見贈》裡,寫了這一千古感人故事:“楚邦有壯士,鄢郢翻掃蕩。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說的就是《無衣》發生的背景故事,“楚邦曾經有壯士伍子胥,依靠吳王終于報了家仇。申包胥在秦庭大哭七日七夜,眼睛都哭出鮮血,終于獲得秦國的支持,回來救楚。”可見,申包胥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一個國家的故事,流傳後世千年。

三、《無衣》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1、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同仇敵忾的團隊合作精神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他哭了七天七夜)7

戰事來臨,士兵被緊急征召,士兵來不及準備好自己出征所需要的衣物的情況下,甯可和戰友同穿一件衣服也要響應号召毅然出征,上陣殺敵!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一件戰袍奔赴戰場的精神,感染了無數人。就像今年疫情期間,很多的醫生護士志願者,臨時被征召,大年三十來不及吃一口熱乎的餃子,冒着生命危險,毅然奔赴武漢抗疫第一線,沒有防護服,他們就自己造;沒帶衣服,他們就共用一份。正是這種為國為民,互為袍澤的精神,時時刻刻感動着你我。

2、慷慨激昂、奮發向上、堅定樂觀的愛國主義精神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他哭了七天七夜)8

秦國位于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裡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

《無衣》這首詩,毫無疑問是一首激勵士氣的軍歌,戰歌,表達了所望披靡,無所不勝的精神氣概。無論是兩千年前地處荒野的秦國,還是如今繁華盛世的中國,我們經受了不少的磨難,但是什麼困難都不能将我們吓倒。如果一旦有戰事來臨,或者有災難來臨,那就是隻有這九個字:

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3、民族凝聚、炎黃子孫、泱泱大國的華夏同源精神

詩經中最著名的棄婦詩(他哭了七天七夜)9

日本捐贈中國的物資寫着: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還記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急缺新冠肺炎疫情的藥品和防護服,各企業家和政府積極行動,在國外籌措。日本用來捐贈給我國的藥品上,一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讓我們國人備受感動。是啊,都是華夏同源,這是人類同呼吸、共命運下的溫暖佳話。

中華文明五千年,中國人在奮鬥過程中形成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這種精神是我們中國精神的核心本質,我們對内對外都是這樣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敵人來犯,我必誅之。”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這種互助友愛,團結奮進,民族凝聚,華夏同源的精神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燈塔,永遠凝聚着我們團結奮進的民族魂,照耀着我們生生不息的中國人,指引着我們創造更加繁榮富強的中國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