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藝術”之美,你值得擁有。
《神奇動物3》都看了嗎?這次黑黝黝的嗅嗅的“萌神”地位受到了挑戰,主要競争對手有兩個——
一個是讓紐特大跳“扭扭舞”的蠍尾獸,是龍蝦 蠍子的造型;
還有一個是主角麒麟,就在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甜膩發糖的時候,這隻長相酷似小鹿的麒麟夾在中間瘋狂賣萌。
但是這個麒麟看着是很萌,可是和中國神話裡的麒麟差别也太大了。
難怪有網友吐槽:英國人眼裡的“中國麒麟”,實在太可笑了,怎麼會是鹿頭呢?一整個不理解!
麒麟可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神獸,在咱們國人眼裡意義重大,它是由歲星散開而生成,與“龍”、“鳳”、“龜”、“貔貅”并稱為五大瑞獸。
據《瑞應圖》記載:麒麟長着羊頭,狼的蹄子,頭頂是圓的,身上是彩色的,高大概2米左右。而在《說文解字·十》記載的麒麟是這樣的:麒麟尾巴似龍尾狀,還長着龍鱗和一對角。
圖\視覺中國
從古至今,人類都表現出了對“神獸”的向往與喜愛,那些藏在神秘之中的有靈性的動物,總會給人類帶來福氣。
于是,人們把美好的願望呈現在許多藝術作品中,細看之下,裡面還真的藏着不少神奇動物。
動物是怎麼變成了“神”的象征?又有多少神奇動物藏在裡面呢?
崇拜與圖騰
人類自誕生起,就活在叢林激烈的生存競争之中。關于“動物在力量上是碾壓人類的”這一點,千百年來都未曾改變,直到人類創造了語言,可以通過交流,彼此交換生存信息,捕獵方法,陷阱設置,工具使用等等,餓肚子的人們可以團結起來,智勝那些不善表達的動物。
《這隻尼德蘭的憤怒的天鵝》荷蘭畫家揚·阿瑟蘭,17世紀中期。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文明的發展,進一步拉開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距離,站在食物鍊頂端的人類卻依舊在生活中給動物保留了一個位置,而且并不是簡單的把他們歸在“食物”之列,動物們被畫在牆壁上,畫在器皿上,後來漸漸的被存留在文化與藝術中。
明明已經取勝的人類,為什麼會把昔日的“對手”刻畫出來?
這種記錄方式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崇拜”,當人類在速度和力量上絲毫不占優勢的時期,這種崇拜也是一種自我勉勵:“我也要變強,擁有這樣的力量。”
《創造鳥類和其他動物》出自《霍爾克姆聖經繪本》英國,14世紀上半葉,倫敦大英圖書館。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當勉勵和崇拜成為習慣,這種意識延續到了下一代,于是在日漸成熟的文明中,這種崇拜有了更有實感的呈現方式——圖騰。
圖騰存在于世界各地,可能是自發形成的,但是它在非洲最為強大和複雜。早期的埃及人可以視為非洲人的祖先,就是在那裡我們看到最早的圖騰。
在很早的時候,埃及就形成了神聖動物的觀念,它們被視同法老或者是神王的保護者。
在所有神聖的動物中,荷魯斯(Horus)是絕對的神。盧浮宮裡的荷魯斯擁有一種簡潔而莊嚴的氣息,是一種偉大的宗教形象。
荷魯斯擺出的是為法老加冕時淨化的姿勢。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牛神哈索爾(Hathor)受到像哈特謝普蘇特這樣的法老的鐘愛;
哈索爾守護着法老普薩美提克一世。哈索爾是女人的保護神,也是代表愛與沉醉的女神。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還有猿猴透特(Toth)也被神化了,但是隻在很小的範圍内,缺少荷魯斯的普遍力量;再有聖鹮也是如此,它是較晚進入這個動物萬神殿的。
我們很容易在埃及藝術中發現存在着如此衆多的神聖動物,而且它們都被創作成了優美傑出的雕塑圖像,并且被賦予了神聖力量。
當圖騰在文明中發展壯大,信徒衆多的時候,就會向宗教轉變。這種圖騰的影響如此強大,以至于埃及藝術一直試圖将人與動物結合在一起。
半人馬(英語:centaur),是古希臘神話中一種半人半馬的怪物。他們的上半身是人的軀幹,下半身則是馬身,也包括腰部和四腿。這是法國雕塑家Laurent Marqueste的作品《半人馬擄走一個仙女(Centaur carrying off a nymph)》。圖\網絡
在整個埃及的曆史中,都能見到擁有完美的人的身體卻保留着鳥和其他動物的頭的人的形象。這些動物的頭成為我們欣賞埃及藝術的障礙,特别是長着豺狼頭的阿努比斯(Anubis)。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話中的死神,一位與木乃伊制作與死後生活有關的獸首之神,以胡狼頭、人身的形象在法老的葬墓壁畫中出現。圖\百度百科
希臘人卻反其道而行,他們創造了半人馬和鷹身女妖。這似乎是在生物學和審美兩個方面都更容易被人接受的結合形式。
哈皮,英文名為Harpy,希臘神話中的鷹身女妖,長着婦人的頭和身體,長長的頭發,鳥的翅膀和青銅的鳥爪。這張圖出自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所著《怪事奇譚》一書中哈耳庇厄的插圖。圖\網絡
除了将力量崇拜轉變為精神象征的圖騰,人類對動物的情感又更近了一步——平等與寵愛。
平等與寵愛
埃及人就是熱愛動物的典範。
埃及人對動物的感情更接近我們現代人,我們可以從薩卡拉附近的陵墓浮雕中看到這一點。
像蒂(Ti)和麥勒盧卡(Mereruka) 這樣的高級官吏,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羊群和其他畜群,因此在他們的墓室牆壁上布滿了表現農牧業場景的畫面。
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這些浮雕顯示埃及人試圖馴養所有種類的動物,但是隻成功地馴養了我們今天的那些夥伴,如貓和狗,以及那些仍然占據着我們農場的動物。
貓在被視為神聖之物之前的一千多年就是人類的寵物了,希羅多德在一則故事中說,當一所房子着火時,埃及人首先想到的是救他的貓:
“他們将貓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房子卻被燒毀了。”
埃及人将貓的屍體做成木乃伊也是一種虔誠的習俗,在貝尼哈桑 (Beni Hasan)曾發現了一整片貓的墓園。貓在古埃及是一位女神——巴斯特(Bast),快樂和音樂女神,抵禦傳染病和邪靈的守護者。
《貓》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約公元前664―公元前525年),巴黎盧浮宮。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因為熱愛,所以共存,有很多藝術作品都強調了人類渴望與動物和諧生活的願望。
這幅描繪大洪水故事的畫作,強調了人與動物共同存在于同一個世界,并擁有共同命運的理念。這是一位對動物題材很感興趣的畫家雅各布·巴薩諾的作品,繪制了一幅像這個和諧世界的贊美詩般的畫。
《動物進入方舟》16世紀,巴薩諾工作室。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這幅《俄耳甫斯讓野獸陶醉》表現了動物會被人類感染馴服的美好願望,畫中的俄爾普斯是傳說中的色雷斯遊吟詩人,他用裡爾琴奏出的樂曲和歌聲是如此迷人,以至野獸(包括看守金羊毛的龍)都被迷住而變得溫順了。
《俄耳甫斯讓野獸陶醉》羅馬,巴勒莫國家考古博物館。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皮薩内洛大約在1440年創作的這幅《聖尤斯塔斯》講述了人類與動物互相拯救的故事。
尤斯塔斯是個沉迷于狩獵的異教羅馬士兵。有一天,被他追趕的雄鹿轉過身來,他仔細觀看,隻見雄鹿的兩角之間有一個神聖的十字架,閃爍着比太陽還耀眼的光芒,其中出現了耶稣的形象,尤斯塔斯于是皈依了基督教。
這可讓哈德良皇帝勃然大怒,他下令将尤斯塔斯和他的妻子以及全家扔進野獸的巢穴,但是野獸沒有傷害他們。
畫中通過在黑暗的森林深處加入許多其他動物,為這場對峙增添了一層意義:它成為上帝造物的統一體的寓言。
《聖尤斯塔斯》皮薩内洛,約1440 年,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人類對動物的熱愛與共存的理想,發展到了中世紀時,就誕生出了最出名的,被評為最美神奇動物——“獨角獸”。
但是,獨角獸究竟是什麼呢?
據希臘作家記載,在印度生活着一種危險的動物,長着一隻獨角,這角有解毒的功效;
博物學者在故事中說,隻有處女才能捕獲它,它會把頭溫順地放在她們的大腿上,對中世紀的基督徒來說,這種與童貞的聯系賦予了獨角獸一種象征價值;
到了15世紀,獨角獸被描繪成一種光彩照人的優美的動物,一匹長着山羊胡子的白色小馬,它一直都保留了神話的魅力。
有這麼兩組壁毯,使藝術中的獨角獸名垂千古。
一組是收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隐修院分館)的《捕獵獨角獸》,其中,紐約系列壁毯的最後一幅《被囚禁的獨角獸》非常華美,獨角獸困在籬笆裡,被一條金鍊子拴在一棵石榴樹上,它似乎順從了自己的命運,就像複活的基督,象征着永恒的重生。
《被囚禁的獨角獸》15世紀晚期壁毯,出自韋特威爾城堡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隐修院分館收藏。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也是出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一組《噴泉邊的獨角獸》,畫面中是獵人們把獨角獸圍在一個看起來像樂園的地方。這裡有一頭雄獅、一頭母獅、一隻豹子、 一隻靈貓和一條鬣狗,同時,還有一頭雄鹿、狗、兔子和顔色鮮豔的鳥。
《噴泉邊的獨角獸》。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畫面中央的噴泉,通過獅子的口,水流進了一個小池塘或小溪。獨角獸在那裡蘸了蘸它的角。獨角獸在淨化水中的蛇毒,好讓所有動物都能飲用。
獨角獸像基督一樣,服務他人,卻傷害和犧牲了自己。
另一組是收藏在巴黎克呂尼博物館的《女士與獨角獸》,這些作品描繪的是一系列關于感官的寓言,每一幅都由女士、獅子、獨角獸和其他各種戲劇人物組成。
從上到下依次是《女士與獨角獸》系列的《觸覺》、《視覺》、《聽覺》。這組壁毯制作于 15 世紀晚期,是典型的國際哥特式風格。圖\《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插圖
這一組作品中人類和神獸獨角獸有了許多互動,表現出十分溫情的生活場景,讓獨角獸多了不少親切感。
比如第一幅《觸覺》中女士撫摸着獨角獸的角;在第二幅《視覺》中,女士拿着一面鏡子對着獨角獸,倒映出獨角獸的臉;再到《聽覺》這一幅,在演奏小風琴女士身旁,有獨角獸的陪伴。
除了這些,還有更多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描繪着人類與動物之間奇妙的關系,盡數收錄在這一本《動物與人:從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藝術中的關系》書中——
本書的作者肯尼斯·克拉克,是BBC經典紀錄片《文明》的制片與主講人,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史上最年輕的館長,緻力于以平實有力的文字,讓藝術真正滋養公衆生活。
另外,這次我們還有幸請到了清華美院史論系的張敢教授作為譯者,他主編的不少學術專著,都被用作藝術史專業的考研資料。
其中不僅有神秘莫測的各類“神獸”,還有許多人類觀察到的動物,發現了動物之美,并把動物帶回家裡寵愛起來;
不過,這裡也有人類與動物相處的“陰暗面”,那些在戰争殺戮中被毀滅的動物,也值得我們把這段殘酷的經曆繪制出來,警告人類不再重蹈覆轍。
有些動物是如何獲得和保有一種神聖地位的,又或者至少是如何成為神的象征?為什麼它們會被列入黃道十二宮呢?為什麼至今被視為異教神祇的三種動物成了福音書作者的象征?
藝術家們一直在觀察馬、奶牛和公牛,而且毫無疑問也喜歡畫它們。此外,狗和貓一直是藝術家們熱衷描繪的寵物,它們的可愛跨越千百年,一直萌到了今天到底是有什麼魔力呢?
這些答案,都藏在這本書的藝術作品中,等着你來發現。
注:圖文來自網絡,僅為交流分享,侵删。
美術史知識大全藝術内容推廣計劃 :
如果你是藝術家?
歡迎通過圖文讓美術史君的粉絲們認識你!
如果你是藝術愛好者?
歡迎分享你的藝術趣聞與觀點、見解!
如果你是藝術機構?
歡迎分享你們的展訊和推薦的藝術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