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拉彈唱的兒童?古人說:“人過三十不學藝”可是,時下的老年人,對于“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等藝術學習頗為熱衷,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吹拉彈唱的兒童?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古人說:“人過三十不學藝。”可是,時下的老年人,對于“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等藝術學習頗為熱衷。
有業内人士表示,很多老年人的教育選擇偏向于書法、美術、音樂等。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藝術課程能夠修身養性,有助于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人際交往;另一方面,年輕時忙于工作,老年人對于藝術教育存在一定缺失,退休之後重拾藝術教育希望能夠活出另一番精彩。但是,老年教育存在資源不足、無處可去等問題。
近日,北京市教委等多部門出台《北京市關于加快發展老年教育的實施意見》,将依托街(鄉鎮)、居(村)社區教育機構建立老年學校、老年學習點,創造條件吸引各類社會資源進駐社區,切實把老年教育辦到家門口,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教育服務。
确實,年輕時為工作打拼奔忙,人到中年要照料雙親和子女,年老退休還要挺身而出擔負起看護孫輩的重任……這已經成為不少人一生的寫照。然而,越來越多的老人在完成一系列的“任務”之後,選擇重新回到“課堂”,體驗年輕時未竟的夢想以及未曾體驗的人生。
王阿姨
從“五音不全”到唱響國際合唱節
退休後的王阿姨很忙:每周一、周三下午有合唱訓練,周六有一對一的獨唱指導,周日還有卡拉OK的自由訓練。最近,她又報名參加了鋼琴課,還時不時地抽空去“遊走四方”,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
面對俨然一副音樂發燒友的日程表,誰能想到,在兩三年前,王阿姨還是一個“五音不全”“根本不喜歡唱歌”的人。王阿姨說,與音樂結緣還多虧了自己的鄰居,“我鄰居特别喜歡唱歌,她就給我推薦了一個老師,說這個老師專門教什麼都不會的學生。”王阿姨聽後半信半疑,“這真的可能嗎?”不過,性格豁達的她轉念又一想,去挑戰一下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或許也能挺有成就感,“别人能唱,我也能唱。”
就這樣,王阿姨開始踏入音樂的大門。與面向年輕人的音樂培訓機構相比,王阿姨參加的這個學習班不分基礎,進行“混班教學”——不斷有新人進來,相似的知識就要不斷被重複。對這一點,老人們倒是一點兒也不在乎,畢竟上了年歲、忘性大了,更需要重複學習。與正規音樂教育最大的差别,就是學習班舍棄了嗓音結構、發音方法等專業理論,取而代之的是通俗易懂的訓練小竅門。比如:講到“打開喉嚨、氣息下沉”這種抽象的歌唱技巧時,老師就會教老人們通過打哈欠來感受喉嚨的位置。當然,也不是全然不顧不同學生的基礎狀況。老師會搭配難易結合的歌曲,讓每一個參與者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讓王阿姨倍感驕傲的是,去年,學員們一起在中國國際合唱節上一展歌喉。聽到觀衆們評論“真不像那麼大歲數的”,王阿姨心裡有點兒美滋滋。在她看來,自己這個年紀,音樂能學到什麼程度并不是多麼重要,重要的是讓音樂進入了自己的生活,并且能通過音樂加入一個新集體,認識一幫新朋友。去油菜花田練聲、平日裡張羅個聚會,讓王阿姨不由地感慨,“生活太美好!”
沈阿姨
不去考慮結果,隻是單純享受過程
與王阿姨不同,沈阿姨是在完成了“任務”之後才開始享受自己人生的:為了照顧家裡老人,她40多歲選擇内退。照顧完老人,沈阿姨又來到北京幫女兒帶娃。去年,在小外孫上了幼兒園之後,她一下子閑了下來。孝順的女兒擔心老人無聊,便在家附近給沈阿姨報了鋼琴班。
說起來,沈阿姨學鋼琴倒不是一點兒基礎沒有。多年前,還在老家天津的時候,她就曾在當地的老年大學學過電子琴。不過,用沈阿姨的話來說,人老了,忘性大,撂了好幾年之後重新再按下琴鍵,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沈阿姨像個小年輕一樣在這個全新的領域裡磕磕絆絆:眼神兒不好得現找譜、年紀大了手指也不靈活、練習時間長了胳膊酸腿疼……不過,灰心之後總還會生出新的盎然興緻。沈阿姨是個勤奮的“學生”。面對年輕的老師給自己留的作業,除了琴房周一上午的休息時段之外,她隻要有空,就會去琴房彈上個把小時。
對于沈阿姨來說,每天與音樂的約會,不僅僅是感受音樂自身的魅力,帶來自己技法上的提高,而且還有不少其他的樂趣。“都說學音樂的人比較純粹,每次去練琴都能接觸到一幫純粹的年輕人,讓人覺得挺舒服的。”沈阿姨覺得,年輕人一點兒也不像有些人說得那麼不好交往。相反,他們給自己注入了年輕的力量。今年元旦,她所在的培訓機構舉辦了一場由學員們帶來的新年演奏會,覺得自己還需要繼續練習的沈阿姨沒有上場。作為場下的觀衆,她一次次為自己“小同學們”的演奏贊歎。“看到那些小朋友,我真的覺得自己out了。”沈阿姨用上了自己學到的時髦語。
沈阿姨說,自己這個年紀再去學習,就不大會去考慮結果,而隻是單純地享受過程,這樣的學習經曆也讓她對下一代的培養有了新的認識。她正在和自己女兒商量,是不是也該給自己的小外孫選擇一個培養特長的機會。“并不指望孩子真的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但也不能先擔心自己孩子沒這細胞、沒那能力的,還是要盡可能給孩子培養的機會。”
李奎堂夫婦
發揮餘熱,既是學員也當“教練”
每周三上午9點,78歲的李奎堂和老伴兒盧沄都會準時來到自己社區居委會的大會議室,跟自願前來的鄰居們一起,進行昂格隆樂器的練習。這一活動,已經持續進行了十多年。
昂格隆是一種竹筒樂器,不但被印尼人視為民族團結的象征,更是爪哇人的文化符号,被稱為印尼的國樂器。李奎堂是一名印尼的老歸僑,回國之前對這種樂器就有所了解。“來這兒的都是新手,大家都沒見過,我自己也是邊玩兒邊長進。”李奎堂介紹說,這個樂器上手并不難:每個昂格隆代表一個音高,演奏時每人執一件,按樂曲旋律的需要,各人搖動自己所執昂格隆的音高發音,連成旋律。不過,演奏的難處也在這兒,需要成員之間相互的默契和配合。
樂團力求每年都有産出:今年學了《友誼地久天長》,明年就開始練習《甜蜜蜜》。說起來,李奎堂和老伴兒的身份還有點兒特殊:既是“教練”也是“學員”。遇到春節、國慶、重陽等傳統節日,他們的演出總能讓人眼前一亮,為慶祝活動增添上不少新鮮話題。
除了昂格隆之外,盧阿姨還在社區的書法社團任着“教練”。盧阿姨自幼喜歡書畫。退休後的前幾年裡,她隻是和社區裡的同好者們共同切磋。這兩年,書法社團有了更多零基礎人員的加入,盧阿姨也被舉薦成了“教練”。雖然自己沒有接受過太多專業的訓練,但這份責任讓她更加下功夫做“教研”,琢磨零基礎的老年人該如何下筆。“自己走過彎路,就知道怎麼讓别人少走彎路”,盧阿姨介紹說,自己喜歡山水,曾經在20多年的時間裡隻練習山水題材,後來發現題材上的局限對于提高繪畫能力有很大限制。因此,現在與社區的夥伴們一起作畫時,她會鼓勵學員們從山水、人物、花卉各個題材上進行多種嘗試。
“老年人的‘餘熱’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參與到社區的老年教育工作,既發揮了自己多餘的能量,又煥發第二青春。”老兩口滿腔熱忱。
業内人士
社區老年教育重在收獲幸福感
雖然在享受着老年生活的學有所樂,但是記者通過采訪發現,這些人們也面臨着一些困惑,比如:老年教育機構那麼多,該如何甄别?有沒有相關的資質認證幫助他們進行識别?老年大學一位難求,想要接受優質實惠的老年教育還有沒有别的什麼渠道?
對此,夕陽再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創始人張佳鑫認為,市級、區級的老年大學已經非常完善,但确實容量有限。街道一級、社區一級的老年大學才是未來普及的關鍵。老年教育的師資建設,可以與市、區級的資源庫進行共享,并建立預約登記平台。資源庫裡高水平的老師們就可以以巡講的方式在若幹社區進行分類的指導和服務,最大化地利用好師資資源。此外,社區和街道也要利用好駐區單位的力量,比如:駐區單位裡有藝術館、博物館就可以解決文化藝術類教育的問題。
在張佳鑫看來,社區和街道層級的老年教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考慮更多的應該是怎麼樣讓老人在教育過程中收獲幸福感,收獲鄰裡之間和諧相處的共生關系。
本報記者 牛偉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