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埇區氏開族始祖區朝揖(1143~1220年),雄州珠玑裡人,登南宋乾道壬辰(1172年)進士。宋嘉泰二年(1202年),自珠玑巷分派,遷阮埇端州屬地,遂荒阮埇而居焉,為氵畺 川區氏始祖。
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 年),區氏族人從南雄珠玑巷遷此定居,阮埇村原由阮姓開村,而今,村中已無阮姓村民,均為區氏後人。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拟将阮埇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阮埇四面環山——古耶山、淩雲山、南蓬山、梅瓣山依次環繞,将阮埇呵護其間;一個小海、一條河湧,分内外兩層,以“口字形”,将阮埇護佑中央;小海之北,又與西江交彙。按照古代風水的理論,四面環山、碧水環繞,便屬于山水緊密契合、藏風納水的形勝之地;而玉帶層層回環,更令其成為集納靈氣的聖地。
阮埇村大夫區公祠。位于阮北,始建于清代,是清代族人奉直大夫區士元為紀念其父區文裔而獨資興建的。該祠三間兩進,坐北向南,镬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整體布局完整。屬于典型的嶺南清代建築風格,是研究當地宗族文化、祠堂建築藝術的實物資料。
阮北古榕樹。位于阮埇村“大夫弟區公祠”門口廣場的南側,樹齡600多年。樹的直徑約3米,高15米,榕樹覆蓋面積約400平方米。據《氵畺 川區氏族譜》所載,阮埇八景之一的“東社榕蔭”就是指此榕樹
阮埇村仁居石匾。現放置在阮埇村“大夫弟公祠”廣場東側,屬明朝,此石匾長方形,長80厘米,寬40厘米,厚10厘米,是花崗岩結構。這塊匾是記載古阮埇人教育後人要“仁愛”而居,“仁愛”而舉。此石匾與名人有關,曆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阮埇村旗杆夾。現放置在阮埇村“大夫弟公祠”廣場東側,呈長方形,長75厘米,寬35厘米,厚10厘米,是花崗岩石闆構成。旗杆夾上所刻的文字清晰,内容是:“宣統元年已酉科拔貢”。現在該旗杆夾用作鋪路石
阮北現存的12座清康熙年間聯排民居,就是當時該村的富戶區士元獨資修建,“那些房子一起打地基,一起落成,建成後分給他的8個兒子”。而阮西坊,也有41間明清時期的磚木結構民居。
據阮埇區氏族譜記載,該古民居群建于清代,是由該村當時富有之士奉直大夫區士元為其八個兒子興建的。該古民居群平面布局呈棋盤式,排列整齊劃一,大小均等。原有16棟,現存13棟。每座房屋均坐北向南,三間兩廊,均面寬9.9米、進深10.5米。镬耳封火山牆,龍船脊,青磚牆,花崗岩石牆腳。該民居群體現了高明傳統民居的建築風格
八大家”外圍的大門樓,一堵門樓加一圈圍牆劃出區家古建群,類似現在的“小區”。隻見小小的門樓牌坊上,貼着一副“鸾鳳和鳴”的紅對聯,喜氣洋洋。區細雄說,該家族中凡有婚慶,花轎都必須從這個門樓經過。
阮埇曆來名人輩出。開村太公區朝挹官至刺史,在嶺南區氏中也赫赫有名。而阮埇區氏先後出過15名進士,48名舉人,其中,聲名最大的當屬明朝名臣區大相和區大倫區大相曾任萬曆皇帝(公元1573~1620年)的戶部尚書。
阮埇區氏被稱為區氏“嶺南第一大望族”。在現在廣州越秀區區氏宗祠中興建有兩間阮埇坊。
阮埇古村落至今存留着數十棟明清石牆基的嶺南古建築,是全區乃至佛山市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建造時嚴格遵循地理學,反映出那個年代有序的宗族聚居方式,擁有十分珍貴的文物保護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