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的人生到處知何似

蘇轼的人生到處知何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6 21:13:47

蘇轼的人生到處知何似(蘇轼的多情與哀愁)1

蘇轼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

人皆說蘇轼乃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也是宋詞中豪放派的扛鼎之人,殊不知蘇轼的婉約詞寫得更多!詩言志,詞緣情,沾上一個“情”字,恐怕任何人就豪放不起來了。我們可以這樣來表述,宋詞中絕大多數都是婉約之作,鮮有幾個詞人有幾首豪放之作,除卻蘇轼、辛棄疾之外,很難再找到幾首像樣的豪放詞了。

蘇轼雖以豪放詞人著稱,寫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豪放之作,但他的婉約詞也寫得極好,諸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當然還包括這首《蝶戀花》。

盡管蘇轼性情曠達,樂觀向上,可畢竟他一生艱辛坎坷,幾次被貶蠻荒之地,颠沛流離。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蘇轼難免有時會傷時感懷,寫傷時感事之作,且不說詩,就論詞亦有不少,而這首《蝶戀花》正是這樣的傷時感懷之作。

一般讀者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理所當然地将其歸為愛情之作,并且還是一場單相思:心戀佳人卻有一牆之隔,自己多情,而佳人卻無情,如此說來,豈不是最平常的愛情之作嗎?

蘇轼的人生到處知何似(蘇轼的多情與哀愁)2

這樣解讀,無疑就把蘇轼看得太膚淺了。不錯,蘇轼一生倜傥多情,看似對愛情不那麼專一,據說他的初戀還是他的堂妹,因姓氏相同最終無法結成連理。可是,我們要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待問題,在北宋那會兒,男尊女卑還是相當嚴重的,男人有個三妻四妾本是稀松平常的事,更何況蘇轼還是士大夫。所謂專一,對于北宋的男子來說,無疑是一個神話般的奇迹。盡管蘇轼也有妻有妾,但蘇轼絕不是那種風流好色之徒;盡管蘇轼也與不少歌姬有過來往,但以蘇轼豁達的性情來說,那根本就是逢場作戲罷了,這是真正的逢場作戲,絕不是男人的某種借口。

看古代的“君子們”解讀《詩經》,實在是一種折磨,原本就很簡單的一首愛情詩,可在這些道學家們看來,總是那樣“深明大義”,總是那麼“發人深省”。筆者痛恨這種解讀。可明明不是愛情之作,我們也不能硬生生地就說它是講愛情的,比如蘇轼的這首《蝶戀花》。

關于這首詞究竟作于何時?有着諸多說法,各方莫衷一是,既有密州、黃州之說,也有定州、惠州之說,隻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确切的證據證明罷了。不過單就這首詞的表面意思是不難解釋的:春日将盡,百花凋零,連那杏樹枝頭的一抹殘紅也漸漸退去,結出了青澀的小果實。燕子低飛,掠過鄉村的天空,有一彎清澈的綠水圍繞着村落人家。那柳枝上的柳絮被風吹落,越來越少,普天之下,哪裡還沒有青青芳草呢?在村落的院牆之内,有一妙齡佳人正在無憂無慮地蕩着秋千,而牆外的行人卻在孤獨地行走着,腳步蹒跚。那院牆内的佳人正在嬉鬧着,時不時還發出了清脆的笑聲。行人漸漸行遠,佳人的笑聲漸漸消退,自己的多情卻被那無情的佳人所傷害。

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寫道:

“‘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绮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

屯田即指柳永,這段話的大緻意思是說:蘇東坡的這首詞,恐怕就連那善寫婉約詞的柳永也未必能比得上,誰說蘇東坡隻能寫“大江東去”這樣的豪放之作?言外之意是說,蘇轼的這首婉約詞寫得極好。

應該說,這個評價是很高的,也是十分中肯的。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詞: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這是一幅暮春景象,所謂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成了江南春天最好的象征,如今春天逝去,連那杏花的殘紅也褪去了,這是傷春之感,古詩詞中常有之意。隻是一般詩人傷春都會傷到骨子裡,極盡頹廢之意,迷茫無助,但蘇子到底是豁達之人,他總是能在頹勢中看到希望——那枝頭的青杏已經長出來了。後面更有靈動之美:燕子低飛,綠水環繞着粉牆黛瓦,一派畫裡的鄉村景色。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算是千古名句了,最是為後人所稱道。

蘇轼的人生到處知何似(蘇轼的多情與哀愁)3

柳棉即是柳絮,柳絮吹盡,散落天涯,固然惹人傷感,但普天之下,哪裡沒有青青芳草呢?蘇轼的曠達樂觀即在于此。

杜牧有詩雲:“青山隐隐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既然才是暮春,當然到處都是芳草萋萋了。

其實這一句并非蘇轼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屈原《離騷》中的句子,《離騷》中就有“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隻獨獨懷念自己的故裡呢?也就是說,有芳草的地方即可看成是故鄉,無論是在天涯還是海角。蘇轼似乎認可了這句話,他在《定風波》中曾有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可即便如此,這兩句還是蘊含着許多辛酸和悲哀,因為蘇子一生多次天涯漂泊,四海為家,晚年時甚至還去了真正的天涯海角——海南,因此我們說,這句或多或少是一種自我安慰。

據清人張宗橚《詞林紀事》卷五中記載:

“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閑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将啭,淚滿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蘇轼被貶廣東惠州的時候,有一次,與自己的侍妾朝雲在一起閑坐。當時正值霜降時節,落木蕭蕭,凄然冷清,有悲秋之意。蘇轼便命朝雲唱這首《蝶戀花》,以解苦悶之情。朝雲能歌善舞,歌聲婉轉,正欲唱時,一看歌詞,不禁淚滿衣襟。蘇轼便問她是何緣故,朝雲回答說:“奴家所不能唱的,是‘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一句。”

朝雲之所以看唱詞而淚下,其中緣由是不難理解的。聯系當時蘇轼的遭遇,遭受新黨迫害,被貶谪到萬裡之遙的嶺南,時年,蘇轼已經年近六十。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遙望故鄉,不正在天涯的盡頭嗎?這境遇和随風散落天涯的柳絮何其相似!

蘇轼的人生到處知何似(蘇轼的多情與哀愁)4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真正的好文章總是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和回味,蘇轼的這一句就做到了。這裡隻寫了牆内的秋千以及佳人的笑聲,當然還有行人,其他一切物象都隐藏不見。佳人芳齡幾何?可曾許配人家?行人是誰?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又如何?在想象中,這首詞蘊含了無窮意味,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言之中,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一種冷落和寂寞。

為何冷落寂寞呢?因為“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前面說到過,這裡的“多情”與“無情”通常被當成愛情來解讀,認為是行人心存愛慕之情,而那牆内的佳人卻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無情”,心中無可奈何,故惆怅不已。

這樣來解讀無疑是膚淺的!筆者認為,詞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寫照。蘇轼一生飽經滄桑,有惜春遲暮之情,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也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确可謂是“有情”之人;而那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不會傷春感時,也不會為人生的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一個飽經滄桑,一個年輕單純;一個惜春傷時,一個無憂無慮;一個身在他鄉,一個身在故鄉;一個滿心煩惱,一個無欲無求。如此一對比,如此來反襯,行人的思鄉之情更濃了,傷春之感更深了,煩惱更多了,多情卻被無情惱,可謂傳神至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