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很多朋友心中的疑問,按七級抗震設計的建築物在六級地震中就塌了!所以各方口誅筆伐,什麼豆腐渣工程,黑心工程……罵啥樣的都有!其實這還真有可能是冤枉人家了,因為建築物的抗震等級和我們俗稱的裡氏震級并不一緻,您不要以為是玩文字遊戲,我們要将科學,講道理!
一、地震的震級與烈度
地震的等級有很多種,比如裡氏震級、近震震級ML,或者面波震級Ms,體波震級Mb,還有現在比較科學的矩震級Mw,但這些都不是關鍵!因為地震的震級和體感地震的烈度并不成正比關系!
一般震源比較淺的地震,即使震級比較小,破壞力也會比較大!比如:2012年9月7日的雲南彜良地震,前後共有兩次,一次是5.7級,另一次才5.6級!但導緻了80人遇難!
雲南彜良地震的烈度分布示意圖
從上表中我們能看出,盡管震級都不高,但這些地震有一個特點都是淺源性地震,震中的烈度很大,破壞性很強!比如雲南彜良地震的震中烈度達到了9度,或者俗稱的9級!
各位可以看到烈度為9的地震造成的破壞是很嚴重的!所以不要認為5-6級地震等級不高,但其實在淺源性地震下破壞力不可小觑!
但如果震源很深,很有可能是一次達到了大地震級别的地震,但對地面影響可能幾近于零!比如:2013年5月24日俄羅斯發生的一次地震,裡氏震級達到了8.3級,對地面的影響非常小!沒有别的原因,隻是因為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610公裡的上地幔和下地幔交界處!
二、建築物的抗震等級
我國建築物根據重要性以及設防類别,從結構類型與抗震烈度和房屋高度等将抗震等級區分為一至四級,分别對應很嚴重、嚴重、較嚴重及一般等四個級别!
其中有一個名詞是地震設防烈度:指一個地區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另一個關鍵建築物結構類型差異,比如同樣在7度設防的地域:
1、低于24米的抗震等級要求為三級
2、大于24米的抗震等級要求為二級
3、大跨度框架結構,不論高度均為二級
當然關于建築物抗震設計相關還有很多指标參數,筆者就抛磚引玉!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标是建築物抗震等級的含義,我們不能無限上升,它有一個标準,我國建設部發布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J11-89對建築物抗震等級有個簡單而又形象的描述:
1、低于設防烈度,一般不需修理或者稍作修理即可維持使用;
2、等于設防烈度,一般性修理可以繼續使用
3、高于設防烈度,不出現毀滅性倒塌為基本要求
即使建築物達到了相應的抗震等級,其相應的标準并非是一點都不損壞,但前提仍然是保證生命安全!
因此從上文簡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級是兩個概念!隻要建築物符合設計抗震等級,仍然在低等級但高烈度(超過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中倒塌,隻要不出現粉碎性或者毀滅性的倒塌,我們認為它仍然是合格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