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尹明亮 通訊員 任寶鳳
在剛剛落幕的第九屆中國古橋研究保護學術研讨會上,一本名為《齊魯古橋風韻》的畫冊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關注,成為對山東古橋研究考證與保護傳承的新索引。而這本冊子,正是出自本次古橋會的承辦方——山東交通職業學院。
緣起“千橋”,走遍全省尋訪山東古橋
2016年,山東交通職業學院公路與建築系的一群同學正式成立了一個新的社會實踐團隊,取名“千橋”,一段與古橋的緣分也由此結下了。
“因為學生們本身是學道路橋梁的,對古橋特别關注,他們前期利用假期對家鄉附近的古橋進行了實地走訪,發現很多古橋的保護情形不容樂觀。正式基于一種對古橋技藝、文化的傳承保護,我們正式成立了這樣一個團隊。最初的想法就是走遍齊魯千座古橋,為保護古橋做些貢獻。”山東交通職業學院公路與建築系黨總支書記劉芹介紹到。
短短的6年間,“千橋計劃”團隊走訪了山東省境内登記在冊的古橋92座,可是,走訪的越多,師生的心情越沉重。
指導教師王文亮介紹,“山東境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座,先現存古橋約496座,但是還是有很多古橋因為各種原因保護不善,如某地24座古橋因保護不足或者是保護的措施不專業已蕩然無存,非常讓人痛心”。
如何保護古橋,也成為學校師生的一塊心病。
技藝創新,用現代技術摸清山東古橋“底細”
2020年,齊魯古橋營造技藝傳承創新平台正式在山東交通職業學院成立,發揮學校的專業優勢保護古橋,學校師生也開始了新的探索。
“這些年我們投入了行業的最新技術,無論是無人機測繪、傾斜攝影,還是三維BIM建模。一方面對古橋的保護維護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是通過技術将古橋的風貌完整的保存下來,建立起山東古橋數字橋譜。哪怕将來有一天,哪座古橋不在了,至少我們還能從這裡領略到他的風貌,領略到其中的曆史痕迹。”談到這兩年的古橋保護工作,山東交通職業學院公路與建築系實訓中心主任尹斌略有傷感。2009年,在茅以升科技基金會的支持下,孫永福、韓啟德、錢正英、王志珍等二十餘名專家參與的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正式成立。
“古橋會先後成立了7個研究保護中心,基本都在南方,現在成立的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古橋研究中心和山東交通職業學院齊魯古橋研究中心,也是北方僅有的兩個古橋中心。後續關鍵是在古橋會的指導下,利用現代技術摸清山東古橋的底數,挖掘傳承好其中技藝技法和文化底蘊。”齊魯古橋保護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榮文濤介紹。
挖掘古橋文化内涵,傳承中發揚工匠匠心
“走訪千座古橋,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很多古橋隐于荒郊野外,溝壑之間,走訪的過程也是對‘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精神的一次實踐。”公路與建築系黨總支書記劉芹介紹,“在尋訪古橋的過程中,學生們熟練地綜合運用測繪、建模等專業技術本身也是對古代橋梁工匠匠心匠藝的傳承。更深入的講,在尋訪過程中,學生們也要從每一座古橋的曆史變遷中,挖掘出其蘊含的文化符号和家國情懷。”
在學校承辦的第九屆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讨會上,齊魯古橋研究中心除了《齊魯古橋風韻》外,齊魯古橋研究保護中心主任、山東交通職業學院院長王心帶領師生将收藏的橋梁首日封和中國古橋研究的專著分别收錄成《橋梁封情》《古橋專著選編》,為開展古橋保護研究,融入專業教學,開設相關課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一座古橋就是一段鄉土記憶,也是一種家國文化。樹影水波之間,一橋橫卧,連通此案與彼岸,也溝通着曆史與現實。走遍千橋,山東交通職業學院的師生們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着文脈與技藝的傳承,讓齊魯古橋在曆史長河中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