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鹿邑兩地丁氏為黃島區(膠南)丁家大村丁氏分支,黃島區(膠南)大村丁氏又為海州丁氏分支。沾化、東平、江甫等地丁氏也都屬于海州丁氏分支,三地丁氏與黃島區(膠南)丁家大村丁氏的關系是分支還是旁支還有待考證。崇祯九年河南歸德府永城丁氏回藏馬山丁家大村祭祖并立碑,碑文記載以上幾支丁氏關系密切,同出一支。
碑文如下:
崇祯九年九月吉旦,永城縣籍宗孫:辛酉科舉人魁河;丙辰科進士,現任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總督,兼禮糧饷,經曆備倭,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魁楚;庚午科舉人魁南;已未科進士,現整饬潼關兵備、巡華州九縣、河南阌、靈二縣駐劄,潼關右參政啟睿;癸酉科舉人啟昌等謹以羊豚楮之禮,緻祭于原籍山東青州府諸城縣祖茔始祖之墓前,而祝曰:
姓者生也!一始祖生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子孫共連屬以追其遠誼,至重也。其誼屬而不屬,則支屬各自為氏,緻然耳。炎帝之姜,黃帝之姬,舜之妫,太王之沈,太公之呂,太伯之閻,晉穆之韓,厥初皆同姓。重本守禮者,每深求詳,别以宜婚媾。
唐代猶有姓氏之學,千支萬葉莫不究其本根。士大夫以其門望為進退之階,杜正論求與城南通譜,不得至,鑿杜固以洩憤,其重于此。犾樞密不附于梁公政,以自崇謙遜緻稱,當時非通議也!今江南世家往往聚族至萬人,昭穆不紊。北方河流遷徙,兵戈驅逐,譜系難稽,人忘其始,非複一姓一氏也!
吾丁氏自公伋之後,在齊為公族,繁衍與姜氏等其後分析離徙,支屬莫紀矣!明興以來北祖則有東平、沾化;南祖則有永城、鹿邑;江甫之派自江甫以南,東平以北散處猶多,考其始鹹出一本。相去即遠,複合無繇。世宦聞人緣伐木得行葦,因而稽譜諜叙尊卑,聚者更憂愉,散者相聞問。遠以近疏,以親不屬叫屬矣。
江浦派有諱遂登丁末進士,官至雲南佥事;諱明登丙辰進士,官至浙江衢州知府;東平派有諱乙舉天啟甲子科解元;永城派有魁河舉辛酉科舉人。魁楚登萬曆丙辰進士、今官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軍務。啟睿登萬曆己未進士,今官陝西潼關兵備參政。魁南舉庚午科舉人,曩偕遂明。魁楚、魁河相遇于東平之陽穀鎭解元乙家,共稽世代,曆有符合,感今追昔,悲喜相恃,譚燕累朝,不忍揮抉,各為詩歌以祭之。
是後,雖離散不常,而木本之思日益,笃摯四派如一堂矣!重講宗盟,勒碑祖茔,河等當執簡之役,慨然曰:是碑,何以作乎?蘇明允序其族譜曰:親盡則情盡,情盡則不慶、不吊。不慶、不吊,則途人也!吾所與相視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起初,一人之身也!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吾譜之所以作也!明允之所謂相視如途人者,眉山之蘇也。聚乎一邑,不相連屬已。如此,吾宗遠者千裡,近亦五六百裡,渙極矣!及今,莫以連之,愈遠愈疏,豈特途人而已?夫親之不得不近者,勢也!情之盡不盡實有乎人。途人無情意之至者,置罇當途,受者有譪然之色。阋牆兄弟方尋戈矛,是兄弟未甞(嘗)不可為途人,途人亦何甞不可為兄耶!
今而後,凡我宗盟,皆曰吾知吾宗耳,疏遠曷計以兄弟,視如途人者,以一人之身,視兄弟椒聊條遠,雖千百世相連屬,可也!或問同譜複合,古有之乎?曰:有。魯直先生與會嵇黃渥同出婺州,七世以上失譜,後考年世相近,複以兄弟合宗,魯直崖岸絕俗交遊且不妄,況齒兄弟乎!其特崇斯義,要以修君子敦本之道,生子孫孝悌之心,非苟焉已也。
河等生晚且不敏,曾記祖父傳示:我始祖自洪武初年,繇山東青州府諸城縣來,原兄弟二人,一蔔居永城,一遷居鹿邑,已越數十世于茲矣!然千峰仰泰岱為宗,萬壑依東海為歸,此念耿耿,曷能旦夕,釋諸懷故敢效先正着之于篇詩不雲乎?式相好矣,無相尤矣。是在後人之賢者,其永今日之盟,其專顛金石哉!河等孫越數代後,追憶前人志事,肅勒諸石已垂來,茲如果孫言遠合,意旨幸其。
鑒臨伏惟
尚飨
上面便是永城丁氏族人丁魁河、丁魁楚、丁魁南、丁啟睿、丁啟昌等人于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回黃島區(原膠南)丁家大村祖茔祭祖所立祭祖碑的碑文。碑文中提到永城、鹿邑、沾化、東平、江浦等地丁氏均出自諸城丁氏,丁家大村解前屬于諸城縣管轄。解放後由于行政區劃調整,明清時屬于諸城縣管轄的丁家大村被劃到膠南縣,後膠南縣和黃島區合并成為新黃島區,丁氏始祖丁推所居諸城藏馬山丁家大村,也就是現今的黃島區大村鎮丁家大村。丁家大村丁氏始祖丁推,父親為海州西所百戶丁興,也是海州丁氏支系。
海州丁氏原籍武昌,丁興兄弟三人為海州丁氏始祖
丁興:元末從軍初侍陳友諒,後降朱元璋,洪武年間因集功授百戶。子二:丁貫、丁推。長子丁貫世襲百戶。次子丁推先遷琅琊,後遷藏馬山丁家大村。丁貫子二:丁忠、丁信,丁忠無子,弟丁信襲職;丁信子:丁體襲職;丁體子:丁軒;丁軒子:丁輝;丁輝子:丁澄;丁澄子:丁夢龍;
丁夢龍早卒無嗣,明萬曆九年(1581年)丁澄夫人攜譜諜到藏馬山丁家大村尋丁推後裔,後尋的蚬公以世襲百戶。明亡後蚬公後裔隐藏身份于民間,後裔失考。
諸城(原膠南,現黃島區)丁家大村始祖丁推,洪武年間丁興由海州先搬膠南琅琊沿海,後遷膠南藏馬山,立村丁家大村。
二世:長子丁彥德,留居藏馬山小天台丁家大村,卒後藏小天台山東原(今大村鎮糧所)。丁彥德生七子。長子丁伯達,景泰三年後代丁生遷居山東黃山縣,為山東黃縣丁氏始祖;次子丁伯賢,遷居河南鹿邑;三子遷山東平陰(待考);四子丁伯義,遷居河南永城縣丁家橋,六世分支丁老家村;五子丁伯聚,居藏馬山;六子丁伯忠,居藏馬山;七子丁伯升居藏馬山。
山東沾化和河北滄州一帶丁氏族譜記載:始祖為丁帖,丁帖為丁興長子,洪武年間丁帖遷居河北薊州,長子和次子遷居山東沾化。
永城丁氏這次祭祖後,永城、鹿邑、東平、沾化等地丁氏便将海州丁氏世系和祭祖碑文分别收錄在各自族譜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