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隻且(jū)。
君子陶陶(yáo),左執翿(dào),右招我由敖,其樂隻且。
—《國風 王風 君子陽陽》
這首詩字數不長,短短32個字,隻描述了一個場景——歌舞,至于誰和誰一起歌舞,任憑你們猜猜猜。所以後世解讀起這首詩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毛詩說它是招下屬歸隐的聚會,朱熹說它是征夫歸家後與妻子自娛自樂的詩,現代人認為是舞師與樂工共同歌舞的詩。然而詩經女孩認為,這是一首描寫夫妻和諧生活的詩,寫的就是椒房之樂。不信,我們來看!
一、這首詩的八種解釋
因為本詩有各個版本的解讀,一共八種。所以翻譯起來也不一樣。我們先看基本釋義:
開篇寫“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隻且。”陽陽:同“揚揚”,快樂得意的樣子。左:左手。簧:吹奏樂器,又稱笙。右:右手。由:從,跟從。房:房中樂。隻且:語尾詞。這句話主要說君子很快樂,左手拿着簧,右手拉着我入房,君子召我到房中演奏音樂。
第二段“君子陶陶,左執翿(dào),右招我由敖,其樂隻且。”陶陶(yáo yáo):這裡和陽陽意思差不多,指快樂貌。翿(dào):舞蹈道具,用鹭羽制成,類似旗幟,舞者所持。敖:翺翔,逍遙。這句話和第一段意思差不多,君子很快樂,左手拿着翿,右手拉着我翩翩起舞,快樂又逍遙。
如果我們單看字面意思,這首詩寫的就是君子左手演奏樂器,右手拉着我翩翩起舞,快樂逍遙自在。但是孔子把它編成了《經》,教化的意義不能沒有,所以《毛詩序》說:“《君子陽陽》,闵周也。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意思是說詩中的場景是樂官(君子)遭亂,招下屬歸隐的聚會。詩經女孩覺得這種說法解讀太過,不太靠譜。
第二種說法是朱熹《詩集傳》說:“蓋其夫既歸,不以行役為勞,而安于貧賤以自樂,其家人又識其意而深歎美之。”他認為這是一首征夫回家後與妻子自娛自樂的詩。既然寫君子,古代貴族才能稱之為君子,所以說征夫也不太靠譜。
還有其它幾種說法:第三種說法是樂官辭官歸隐的場景;第四種說法是諷刺君子的治浪行為之作;第五種說法是将軍凱旋後慶賀勝利的場景;第六種說法是周天子醉生夢死的寫照;第七種說法是情人相約出遊,載歌載舞的遊樂詩。現在看起來都不太靠譜。
最後現代通常解釋為詩描寫的是舞師和樂工共同歌舞歡聚言别的場面, 從詩本身的内容來看,這種說法非常可信,我們也多采用這種說法。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二、本詩寫的是椒房之樂!
詩經女孩認為,本詩描寫的是夫妻的和諧生活,描寫的是椒房之樂。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
1、詩經裡描寫人性欲望
中國人向來避諱談“性”這個話題,而且古代人獲取這方面知識的渠道也不如我們現代人多。但是在詩經那個年代,人們還是相當開放的。春秋齊國公子小白在成為齊桓公之前,齊國全國在春季進行“淫奔”活動,小白也曾參與其中。而且後期管仲輔佐齊桓公,為了發展經濟,開全國“官妓”之先河,開設女闾,招引客商和百姓。
《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孔子在論語裡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不虛假。”又說:“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僞托虛徐之意。”意思是思無邪是人真性情的流露,遵從本心,不虛假。
作為一部周朝到春秋的百科全書,《詩經》涵蓋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所以我們要感謝孔夫子,在編寫詩經的時候,為我們保留了這些人性原始欲望詩,這些朱熹稱之為“淫奔者之詩”的内容。例如《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描寫已經很明顯了。
2、音樂舞蹈是用來節制欲望的
欲望是人生一種真實自然的存在,每個人都充滿着各種欲望的騷動。古代發明琴、瑟、簧等這些樂器,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節制欲望。
《左傳》有這樣一個故事:昭公元年,晉侯(晉平公)向秦國請求良醫,秦伯派醫和前去。醫和診視後說:“這病沒法治了,這叫作象‘蠱’一樣的病。不是因為鬼祟,不是因為積食,而是因為親近女色,被其迷惑而喪了‘志’。晉平公問道:“女色不可接近嗎?”醫和答道:“應當節制。前代聖王創造音樂(繁體字‘樂’與‘藥’相關),是為了節制百事。所以音樂有宮商角徵羽五種音節,旋律快慢首尾連貫,達到音節就降下來,連降五次後就不能彈了。再彈奏,人的手法就會煩亂,出現靡靡之音,惑亂心神,充斥雙耳,使人忘記了平和,君子不聽這種音樂。人對待事物也是這個道理,當事物讓人煩亂時,就應當舍棄它,這樣就不會得病。君子過琴瑟和諧的夫妻生活,要用禮儀來節制,絕非用來惑亂心神。
其中“君子”一語,廣見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強調地位的崇高,本詩中的君子,也是指對統治者和貴族,而非一般的男性。那麼詩經女孩說這首詩寫“椒房之樂”,椒房,指皇後、妃子等貴族女子所住的宮殿。所以這首詩,絕非朱熹所說征夫回家夫妻自娛自樂。作為《王風》中的一篇,很有可能是貴族男子和女子載歌起舞的詩篇。
本首詩中,寫君子邀美女琴瑟和諧,共舞一曲,歡樂翩翩。詩中的“簧”和”翿”分别是兩種樂器。其中簧,除了本詩,詩經裡還有《秦風·車鄰》“并坐鼓簧”和《小雅·鹿鳴》“吹笙鼓簧”,以及《小雅·巧言》之“巧言如簧”。簧,作為一種樂器,最初的意思和女娲有關。
傳說“女娲做笙,列管于匏上,納簧其中。”什麼意思呢?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匏,是一種葫蘆,笙管插匏(葫蘆)制的笙鬥上,又納簧片于其中。這種構造正寄寓着伏羲和女娲兄妹同入葫蘆(匏)中逃避洪水,他們是洪水退去後僅存的遺民,隻得兄妹結婚,傳下後代,使人類重新繁衍滋生在大地上。進一步指出"女娲作笙簧"亦與人類的繁衍滋生密不可分。
3、這首詩裡的隐喻和暗示
除了以上說樂器之外,這首詩裡還有幾個詞:
第一個是“君子陽陽”中的“陽”,中國古代講“陰陽”,陽本身代表男性。這裡的君子陽陽,通“揚”,舉起的意思。
第二個是在“右招我由房”的“房”,即行房意。《漢書·藝文志》曰:“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 古代講欲,但不主張禁欲,而是反對淫欲。孔子講到禮,是說要受到理智的節制,講究适度、平和,不能過于放縱、任其泛濫。
第三個是在“右招我由敖”的 "敖",“敖,是會意字。從也,從出,俗字作遨。像男子行房之動作。《靈樞·刺節真邪篇》曰:“莖垂者,身中之機(變化的要點),陰精之候(表現),津液之道也。俯仰不便,趨翔不能。”趨翔,即“翺翔”意。
最後一個詞“其樂隻且”之“且”,在甲骨文中,“且”特别像男性的某個器官,所以此句的翻譯應是“多麼快樂啊男歡女愛!”而不是一個語氣助詞。
從以上幾點分析來看,你自行腦補,這首詩又會是另外一幅活色生香的畫面了。
古代講究陰陽和諧,協調,統一,和諧是其底蘊。陰與陽相互聯調,依存,舍陰無陽,舍陽無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孔子提倡的就是和諧之美,陰陽和諧,則萬物生長!琴瑟和諧,則子孫昌盛,國強民富。所以《君子陽陽》這首詩,不能隻從字面上看,要看其中暗含的深意。你們說是這個道理嗎?說說你的看法和觀點吧!
作者:詩經女孩,80後摩羯座,互聯網從業者。愛讀書,愛國學,愛寫作,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詩經女孩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詩經之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