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言憶語】
作者:宋建曉(福建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莆田學院黨委書記)
陳文龍(1232年~1276年),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南宋抗元名将。他與文天祥,因“隆名并峙,同為一代忠貞”而彪炳史冊。
陳文龍忠誠、節義的人格情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财富,其氣節“如水行地,如日在空”,成為許多有志之士學習的楷模,曆朝曆代名人雅士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作為南宋王朝的賢臣名将,陳文龍的事迹雖然時過境遷,但其中蘊含的忠義精神至今仍然閃爍出耀眼的光芒,給人以啟迪與力量。
第一是要對黨忠誠,為國盡忠。陳文龍從小就受家風的熏陶和朱子文化的影響,立志報效國家。在南宋王朝危亡之際,他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臨難不苟,殺身殉節,以死報國。陳文龍的忠義精神,充分體現出深厚的愛國情感。
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各級黨員領導幹部都要自覺把個體的人生價值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做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加入中國共産黨的那一刻,黨員就要把對黨忠誠作為誓言,牢記“随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那些在各條戰線上湧現出來的感人事迹,無不是用實際行動、甚至是生命诠釋着新時代人物對黨忠誠、為國盡忠的優秀品格。這種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的進程中體現出“舍小我為大我”的精神氣概,與陳文龍的愛國精神異曲同工,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财富。
陳文龍祠堂作者提供/光明圖片
第二是要發揚偉大的鬥争精神。陳文龍為官清廉,一身正氣。盡管仕途坎坷,但他始終充滿正義感,敢于與邪惡勢力抗争,“不可幹以私”的為官之道為世人景仰。人間正道是滄桑,這種不屈不撓的鬥争氣概,正是英雄本色。正義與邪惡水火不容,相生相克,以正壓邪是鬥争的結果。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事物聯系的實質内容和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在矛盾中發展,事業在鬥争中前進。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從革命到建設、再到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全方位、開創性成就,發生的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都是通過鬥争取得的。
認識和把握矛盾運動規律,堅持鬥争、敢于鬥争、善于鬥争,在鬥争中發展自己、壯大自己、成就自己,不僅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光榮傳統。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着共産主義遠大目标奮鬥的進程中,我們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防範“灰犀牛”事件,也要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與傳統的落後的觀念和邪惡力量進行鬥争,更要與存在于黨内的各種腐敗分子進行鬥争。
第三是要始終擁有人民情懷。陳文龍十分關心民瘼,興利除弊。他在臨安(今杭州)任職時,了解到由于水利設施失修,幾乎年年泛濫成災,兩岸民衆飽受苦難,于是上奏朝廷請減農民稅負,同時加固南北海塘,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以充裕國事用糧。正因為如此,人們在他去世之後将其當作由凡入聖的人格神來供奉,賦予普度衆生、解危救難的功能,形成“莆田雙海神,民船拜媽祖,官船拜文龍”的傳統,至今在福建、廣東及東南亞一帶很有影響力。
民惟邦本,本固邦甯。2015年,在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時強調:“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不謀私利,克己奉公。對個人的名譽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着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才能以大公無私的精神造福于民,使民安居樂業。新時代的黨員領導幹部更應當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作為奮鬥目标,以對人民群衆高度負責的态度,用使命擔當來表現出我們黨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懷,給全社會帶來溫暖和福祉。
陳文龍的忠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崇高氣節的體現,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與“魂”,激勵着後人砥砺前行。今天,我們傳承與弘揚陳文龍的忠義精神,既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以德治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的現實要求。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12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