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俎
這件“镂孔龍紋銅俎”是在河南博物院參觀時偶然看到的,與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雲紋銅禁”出自同一處遺址。
1977年,河南西南部大旱,位于河南省淅川縣的丹江口水庫水位下降了很多,地勢高的地方幾乎露出了庫底,随之一座春秋中晚期的楚國貴族墓葬群驚世現身。
在衆多出土文物當中,就有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件很少見的青銅器——镂孔龍紋銅俎。
記得中學時候學過一篇文言文,選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段——《鴻門宴》,文中有句特别經典的對話,出自劉邦連襟樊哙之口: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那麼,你知道古時候的“俎”長什麼樣嗎?
如果沒記錯的話,語文老師當時講解“俎”的意思應該是“切肉的案闆”,這個答案根深蒂固地在我腦子裡印了幾十年,還想當然地把“俎”想像成是一塊或圓或方的木質器物,與今天的菜闆異曲同工。
前段時間去河南博物院參觀,在那裡偶然看到這件叫做“镂孔龍紋銅俎”的青銅器,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古代的“俎”,同時立刻想起樊哙那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經典語錄,也想起盤踞在自己腦海裡“俎”的樣子,簡直天差地别。
這件青銅器“俎”呈長方形,有點兒像帶四個腿的小桌子,面闆略呈弧線形下凹,四角比中間略高且微微上翹,有點像馬鞍形狀。俎的面闆中部和四條腿上,都均勻镂刻着規則的矩形圖形,沒镂空的部分也布滿紋飾。
看到這件文物的瞬間,心中有個奇怪的念頭一閃:金屬結構的俎,該怎樣用同樣材質的刀來切割和砍剁肉類?刀不會卷刃嗎?
後來聽講解員介紹,這件“銅俎”是古代舉行祭祀或者宴飨時使用的禮器,是用來盛放牛羊豬等肉食的。
在我的追問下,講解員進一步解釋說古代用來切割肉類的砧闆也叫俎,它的材質有木質的,也有青銅器的。
雖然講解員這樣解釋,不過對于古人切割砍剁肉類用青銅器這一說法,我還是有些懷疑。
仔細再看看這件青銅器,有沒有一點現在流行的戶外野餐燒烤架的感覺?
不知古時候的王公貴族會不會想到,肉類烤着吃,其實更美味。
在網上查了一下,俎有木質的,也有青銅制的。
對于祭祀活動,普通百姓也是有需要的,但是在那個時代,他們沒有使用青銅器的身份,也沒有這個能力。木質的俎,在地下幾千年的時間,早已化作泥土歸于沉寂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