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胡丹
中國古代沒有契約精神,但在傳統文化裡,極重信義。關于信義,有許多故事,我今天隻講“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故事不止一個,古今都有,我打亂了來說。
作為一個成語,一字千金源自秦國丞相呂不韋。呂丞相組織門客寫了一部大書,名為《呂氏春秋》,書寫完了,他十分得意,令人懸在城門,宣布說:“誰能改易一字,立賞千金!”
呂不韋是商人出身,他知道做生意來不得虛的,必須見到真金白銀,所以他在張榜時,同時就把賞金一并挂起。誰有本事掙這個錢,立刻兌現。這就是一字千金的來曆。
這個一個很著名的典故,大夥都知道,許多搖筆做文章的,文筆得意時,便喜歡拿一字千金來“造句”。比如2011年,一位在百家講壇上講清史出名的閻老先生,編校出版了《康熙順天府志》(康熙年編寫的北京地方志),十分自得,在邀約記者到家采訪時,眉飛色舞地說:“此書校注精詳,誰要能挑出一個錯,我獎勵一千塊錢!”
本為老先生的戲言,誰知道記者竟以閻先生“新書求錯,一字千元”為題,把此事報道出去了。
更沒想到的是,世上最怕認真二字,此事還真有了下文。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白平看過報道,當真頂了個針(真)了,他認認真真地給老先生新書挑錯,竟然挑出909處錯誤,并據此索取獎金85萬元!
可閻先生不給。
不給的理由是,一字千金是玩笑之言。法院審理認為,閻先生的表述不屬廣告發布行為,不能認定“挑出一個錯,獎勵一千元”是其真實意思的表示,故二級法院均駁回了白副教授的訴訟請求。
幸虧閻老先生沒有真的”發廣告“,不然這事就囧大了——都怪記者亂寫!
可是,除了“防火防盜防記者”,更主要地是,要防住自己那張嘴。有下例為證——
閻先生那事剛過去,2012年,湖南一個”80後作家“張某,寫了一本《帶三隻眼看國人》,書出版後,他在騰訊微博懸賞“一錯千金”,讓人給他的新書挑錯,“凡挑出一個錯者,即獎賞1001元”。他定的獎金比呂不韋還多一塊錢,也不知是他要與呂丞相比闊呢,還是以為他的大作比《呂氏春秋》更有價值?
作家在微博懸賞,就相當于呂不韋在城門懸賞了,是廣而告之,肯定是其真實意思的表達。這位“80後作家”還刻薄地說,“(如果有人挑出錯)絕不像閻老頭般耍無賴不認賬”!他同時還@了幾家媒體,請他們作證。
看起來,他是當真的。
可尴尬的是,果真有人給他挑錯來了,而且一挑就是172處錯誤,并據此要求他兌現獎金17.2萬元。而且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位給閻先生挑錯的山西大學副教授白平。白教授去年白幹了,今年正好拿住80後作家。
可是80後作家卻翻悔了。
他一會說騰訊微博不是他本人的,一會又和白平私下協商,希望少賠點(白平說,可以打八折,不接受一萬塊錢的“獎金”),見協商不行,作家又說懸賞時效過了。總之種種耍賴,不肯兌獎。
太不講信義了,他忘了,一字千金的本意,不是你的文章字字珠玑,而是一種誠信的表示,而且這種誠信是以真金白銀做保的!人家費時費工夫給他挑了錯,他銀子竟然沒準備好——說好不“耍賴”的呢?
這事一拖好幾年,前幾天在北京開庭了,看來這位80後的年輕作家很難賴個幹淨——不單他自己發了微博,還有好幾家媒體作證不是?
由這個笑話,我想到一個問題:當年呂不韋懸賞之後,是否有人揭榜挑錯?假設有人挑出錯來,呂不韋是否兌現了獎金?
須知,秦國可是誠信之國,中國古代第一個關于政府誠信的故事,就發生在秦國(商鞅的“城門立木”)。
《呂氏春秋》是一部大書,二十餘萬字,寫在竹簡上,如果讓我看,一定腦仁疼。在當時能讀懂這部書的人,一定也不多。然而秦都鹹陽是學問家彙集的地方,名家衆多,而且《呂氏春秋》屬于黃老學派,其他學派的學者如果存心要挑事,給它挑一堆錯出來,應非難事。
可是,一字千金的故事,隻有半拉,到懸賞處就截止了,沒有更有意思的後續揭榜和索要獎金的情節。
但我想,當時肯定是沒有人出頭挑錯并索取獎金的。
為什麼呢?請從下圖找答案——
看,榜文旁立着一個大兵,手持利斧,在哪兒威懾呢!
呂丞相是秦國權勢熏天的人物,他找人寫的書,而且以他本人的姓氏冠在書頭上,你給他挑錯,不是找死就是自找不痛快。除非不想在秦國混飯吃了,是沒人敢去觸那黴頭的!
這是政治問題,不是學問争鳴的問題。有一些書,是絕對不允許别人給它挑錯的!
這是因為《呂氏春秋》有權力給它做背書,而什麼《順天府志》《第三隻眼》,都隻是普通的讀物,作者也是普通人,他若自信過分,居然去學呂丞相,那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再說了,從白副教授稍一用心,就挑出幾百個錯來看,那兩部大作也不像作者本人認為的那樣完美,由此我又想到一個一字千金的典故——
說的是唐代文學家王勃,南下經過江西南昌,适逢九月九日都督閻伯輿大宴滕王閣,王勃也參加了。都督大人酒後來了興緻,令與宴者寫一篇序,别人都推辭,唯獨二十上下的年輕人王勃歡然應之,遂一氣呵成,寫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最後還寫了一首序詩:
先孕潭影日悠悠,物轉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 自流
寫完呈上,他就走了。
在座者都很佩服王勃的才氣,閻都督更盛贊他是“天才”,可忽然發現最後一句詩裡少了一個字。那該是一個什麼字呢?有人猜是“水”,有人認為應是“獨”,但都覺有些不對。閻都督便派人趕到驿站,請王勃把這個遺字補上。
可王勃的随從說:“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随便再寫了。”
閻都督大方地說:“人才難得”,真包了一千金,率領衆文人一起來向王勃請教。
王勃接過千金,灑然道:“那個字,我其實已經寫出來了。”
衆人不解:“那不是一個空字嗎?”
王勃笑道:“對,正是一個空字。”
原來他空的那個字,就是一個“空”字,補起來讀,正是“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就該是一個空字,别的字都不對。
王勃自信一字千金,有人買單,那是真才氣!閻都督花那一千金,留下一句佳句和一段文壇佳話,不很值嗎?
王勃的這個故事,可能未必真實,但它告訴我們,真正能夠“永流傳”的東西,都是美好的,充滿智慧的,而那些自我膨脹者,和吹了牛又耍賴的人,就隻配粉了鼻頭,在搞笑劇裡扮個醜角罷了。
别忘了,一字千金,除了騁才,更關乎信義!
歡迎關注“皇帝不稱朕”hdshuoshi(皇帝說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