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換季時,皮膚的油脂分泌量下降,早晚溫差大,如何在換季護膚中挑選适合的産品呢?
從個人角度來說,一般會将護膚品分為基礎護膚和功效護膚。
基礎護膚有那些呢?常見的就是清潔、保濕、防曬。
功效護膚有那些呢?常見的有美白、舒緩、修護、抗氧化、抗皺等等。
而談到基礎護膚,就不得不提潔面産品。
潔面産品誤區
誤區一:成分清潔力不等于産品清潔力
不少人“談皂基色變”,看到皂基表面活性劑,掉頭就走。
實際上皂基表面活性劑脫脂力與碳鍊數目有關,碳鍊數目越高,脂肪酸鹽的脫脂力和清潔力會減弱。
所以皂基潔面産品中一般很少選擇月桂酸作為皂基主要基質,而選擇硬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作為主要皂基基質。
另外重要的一點就是皂基脫脂力還還取決于産品體系中的其他表面活性劑。
皂基産品通常會複配溫和表面活性劑(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鈉、甜菜堿類表面活性劑),改善其用後的緊繃感,使之進一步溫和。
所以成分清潔力并不等于産品清潔力。
誤區二:成分刺激性不等于産品刺激性
成分黨誤以為使用了氨基酸表面活性劑的産品刺激性低,這是一種典型的誤區,并不是所有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劑刺激性都低,也不是所有非氨基酸表面活性劑刺激性都高。
以常見的椰油酰胺丙基甜菜堿和月桂酰兩性基乙酸鈉為例,這兩種表面活性劑刺激性偏低,通常用來搭配其他表面活性劑使用。
我們都知道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鈉刺激性偏高,但是添加了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鈉某款嬰兒類洗護産品整體配方刺激性很低,所以并不能通過成分刺激性推斷産品的刺激性。
誤區三:添加氨基酸成分不是是氨基酸潔面産品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沒有清潔作用,發揮清潔作用的是氨基酸表面活性劑成分。
氨基酸表面活性劑結構主要包括N-脂肪酸 氨基酸 鹽的結構,
N端的酰基部分可以是單一的月桂基、肉豆蔻基、椰油酰基等;
氨基酸可以是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
可以生成鈉鹽、鉀鹽和三乙醇胺鹽,還能可生成單鈉鹽、雙鈉鹽。
潔面産品如何選呢?
一、看産品名和成分表
市面上不少産品添加了氨基酸表面活性劑,産品名稱包含“氨基酸潔面”,但是需要注意有可能裡面添加了氨基酸成分也會标注此類名稱!
此時需要通過成分表進一步判斷,成分表中有上圖中氨基酸類表面活性劑結構成分才有可能是氨基酸潔面産品。
二、了解氨基酸表面活性劑的特點
氨基酸類表面活性劑很多,不同的表面活性劑特點也各有千秋,使用的過程也要看配方中表活的搭配。
氨基酸類表面活性劑的特點與嫁接的氨基酸結構特點有關,以谷氨酸類表面活性劑為例,滋潤度和溫和度都是比較高的,谷氨酸類表面活性劑偏酸性,與皮膚的pH接近。而甘氨酸類表面活性劑,清爽度要更高一些。
三、根據皮膚特點,選擇适合自身的潔面産品
按照皮脂腺分泌油脂的多少可将皮膚劃分以下幾種類型:油性皮膚、幹性皮膚、中性皮膚以及混合性皮膚。
油性皮膚:全臉皮脂分泌旺盛,經常油光滿面;
混合性皮膚:T區(Forehead)皮脂腺活躍或U區(cheek)皮脂腺活躍;
中性皮膚:T區(Forehead)皮脂腺活躍和U區(cheek)皮脂腺正常;
幹性皮膚:全臉皮脂腺基本不活躍。
不少人對自己的皮膚類型的判斷存在誤區,如何快速判斷自己的皮膚類型呢?
在日常洗臉過程中,觀察洗臉後20分鐘皮膚的狀況,出現明顯發幹、有緊繃感的情況,屬于幹性皮膚的可能性很大,沒有出現這種情況的通常是油性皮膚,這也是一種簡單的主觀判斷油皮和幹皮的方法。
任何膚質都不太建議使用純皂基表面活性劑的潔面産品,油性膚質,建議使用皂基 氨基酸/甜菜堿類表面活性劑體系的潔面産品,而幹性膚質建議使用谷氨酸類表面活性劑潔面産品,中性皮膚沒有明顯的要求,選擇面更廣。
總之,選擇一款氨基酸潔面産品分三步走,一是規避潔面産品的誤區,二是了解氨基酸表面活性劑,三是了解膚質,并針對性選擇産品,做好上面三步才能選擇一款适合自己的氨基酸潔面産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