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學的實踐性問題

文學的實踐性問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9 22:31:54

文學的實踐性問題?來源:《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2年第7期P31—P32,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文學的實踐性問題?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文學的實踐性問題(哲學問題的實踐解答論)1

文學的實踐性問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2年第7期P31—P32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研究中心,原題《哲學問題的實踐解答論——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的再思考》,摘自《哲學動态》2022年2期,羅浩摘

馬克思1845年春寫下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雖然隻是“匆匆寫成的供以後研究用的筆記”,但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因而“非常寶貴”。《提綱》中最著名的一條無疑是第十一條:“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第十一條與其他各條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前面十條的總括性結論。為此,馬克思在手稿中特意畫了一條橫線将其與前面十條分開,這條橫線标識出了第十一條在整個《提綱》中的獨特地位。為了彰顯《提綱》第十一條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思想史價值,我們需要對其加以重新思考和闡釋。

四種不同看法

在對《提綱》第十一條的當代闡釋中,人們圍繞“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關系問題形成了互斥論、并存論、斷裂論和互動論等不同看法。這些看法是否合理呢?

第一,互斥論。在這類觀點看來,第十一條表達的是語義上的轉折關系,“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是相互排斥的。互斥論的理論風險在于把馬克思置于自相矛盾的境地。這顯然是在說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不但以改變世界為己任,而且實際地進行了反對宗教和政治制度的鬥争。即便是沉湎于空想的青年黑格爾派,也自認為其哲學有着“颠覆世界”的功能,而且他們有着改變世界的堅定意志,甚至“不怕被治罪”。另外,不可否認的是,馬克思的哲學本身也具有解釋世界的強大功能。因此,互斥論難以成立。

第二,并存論。并存論者認為,“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不是互斥關系,而是并存關系,甚至可以說,“改變世界”要以“解釋世界”為前提。馬克思指斥青年黑格爾派“滿口講的都是所謂‘震撼世界的’詞句”,這恰好證明他們有改變世界的強烈意圖。因此,并存論者無法證成舊哲學“隻是解釋世界”這一問題。

第三,斷裂論。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解釋世界”的哲學與“改變世界”的“新科學”之間有一種“認識論上的斷裂”,其代表人物是法國哲學家阿爾都塞。

第四,互動論。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馬克思的“新科學”就是一種新哲學,“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之間不僅僅是并存關系,而是一種不可分的互動關系。

“往何處去”的問題與異化的揚棄

人類“往何處去”的問題,從來都是哲學家們關注的核心問題。以前的哲學家們誤以為“往何處去”的答案在他們的頭腦中就可以找到,民衆隻要理解了他們所揭示出的至善理念或絕對精神的展開邏輯之類的東西就可以掌握曆史的奧秘——這種哲學以為隻有精神、理念、思想、觀念、意識等才是曆史發展的積極因素,人民群衆隻是思想觀念實現其自身的被動因素。

“解釋世界”的哲學家們不是主觀上沒有“改變世界”的願望,也不是說在他們的理論中找不到試圖改變世界的言辭,而是說他們的理論在歸因上是錯誤的。哲學家們成功地概括了存在和本質、自由和必然、主體和客體、對象化和自我确證之間的對立關系或異己狀态,但他們認為這種對立的根源在意識領域,消除異化狀态的根本途徑在于改變人們的意識。

如果說“現實世界是觀念世界的産物”,觀念、精神、思想、思維等類似的東西是引起人的行為并構成曆史活動的動因,那麼人類面臨的種種異化狀态的根源也就被歸結到觀念等思維性的東西。由此,私有制、雇傭勞動、資本、貨币、商品等都将被視為受特定觀念支配的産物,或者說都是觀念的外化形式;若要改變或消除這些東西,隻需要改變或消除相應的觀念或思維就能瓦解這些現實事物的存在。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馬克思稱之為“通過純粹内在的唯靈論的活動來消滅物質的外化”。

馬克思将“往何處去”的問題歸結為如何解決人類面臨的異化狀态的問題。倘若異化的根源在于思想觀念,那麼解決異化問題的根本途徑就隻需要确立起正确的意識。在此,馬克思對“哲學家們”的邏輯脈絡作出了歸納:改變意識的要求=解釋世界=承認世界。這表明,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之所以力圖訴諸大規模地改變人們的共同意識進而改變現存的物質世界,皆是緣于他們頭腦中錯誤的歸因方式。按照馬克思對其思維邏輯的歸納,他們隻是在借助另外的解釋來承認現存世界。

“同步模式”與哲學問題的解答

馬克思的哲學理論肩負着解釋世界的使命,但與之前的“哲學家們”不同,它是立足于物質實踐活動的地基來解釋觀念的東西。觀念的改變是現實的物質世界改變的結果,在現實的物質世界尚未發生改變之前,不可能帶來民衆在觀念上的根本改變。馬克思在考察曆史、考察人類“往何處去”等問題時,所采用的方法不是從“意識”出發,而是從物質生活實踐出發;隻有這種“符合現實生活的考察方法”,才是我們理解曆史和解答曆史之謎的正确方法。

關于認識與實踐的同步性,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就有一個經典的表述:“感覺在自己的實踐中直接成為理論家。”

正是因為認識和實踐是同步的,物質生活實踐中的矛盾也必然要反映到人們的思維中,從而構成 “抽象的思維同感性的現實或現實的感性在思想本身範圍内的對立”,這正是以異化狀态為現實根據的主體和客體、自由和必然、對象化和自我确證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就決定了人類“往何處去”的道路和方向。

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就認為對思辨法哲學的批判所專注的課題“隻有一個解決辦法:實踐”,哲學問題的解答不單是哲學的任務,而是現實生活的任務。在《手稿》中,馬克思再次強調,“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隻有通過實踐方式,隻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解釋世界的哲學之所以未能解決理論上的對立,“正是因為哲學把這僅僅看做理論的任務”。解答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哲學問題的關鍵不是靠解釋來改變意識,而是靠改變世界的實踐,隻有改變世界才是解釋世界的正确方式。就此而言,哲學問題的實踐解答才是整個《提綱》的主旨,也是其最終的結論。

實踐解答論的優勢及其面臨的質疑

哲學問題的實踐解答論可以證成恩格斯對《提綱》理論地位的判定,即《提綱》是“曆史唯物主義的起源”。《提綱》多維度地表達了曆史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上的根本原則,即認識與實踐是同步的,理論問題的解決需在實踐之中并通過實踐而實現。其中,第一條闡明了認識論上的知覺問題的實踐解答;第二條強調了認識論上的懷疑主義問題的實踐解答;第三條闡述了“新人”如何可能的實踐解答路徑;第四條說明了宗教問題的解決最終要訴諸實踐;第五條解析了感性實踐對直觀和思維的根基性作用;第六條揭示了人的本質的“現實性”在社會實踐中的生成;第七條剖析了宗教情感的實踐生成;第八條直接表達了理論問題的實踐解答;第九條解答了不理解實踐活動的直觀唯物主義何以不能真正理解人類曆史;第十條澄清了新舊唯物主義在立足點上的根本區别;第十一條是對整個《提綱》的理論總結。

哲學問題的實踐解答論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在理論上也可能遭遇一些質疑,如證據方面的質疑,對同步模式的質疑,對哲學問題解答方式的質疑。對此,我們需要認真辨析并作出回應。首先,證據方面的質疑在于,将《提綱》第十一條理解為“哲學問題的實踐解答論”缺乏充分的證據;用馬克思青年時期的文獻解釋其成熟時期的觀點,這在證據使用上也是不恰當的。其次,對同步模式的質疑在于,認識在時間上既可以先于實踐,也可以後于實踐,馬克思無論如何都不會刻意強調認識與實踐之間的同步性。最後,對哲學問題解答方式的質疑在于,一般而言,哲學問題都是些抽象的理論問題,理論問題隻能由理論來解答,通過實踐來解答哲學問題似乎牛頭不對馬嘴。這項質疑比較精準地表達了“隻是”解釋世界的哲學家們的看法,也是當前最流行的看法。因此,在革命性實踐中消除哲學所發現的矛盾得以成立的現實條件,這就是哲學問題的實踐解答。實踐解答論是徹底理解哲學問題之性質的必然結論,也是馬克思在哲學問題解答方式上所實現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