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全世界31個國家共計擁有450座核電站。如果有心留意過你就會發現,有半數以上的核電站,都建在了江邊或是海邊等水源豐富的地方。
那麼這究竟是一種巧合還是一種必然呢?
《華爾街日報》中的一篇文章曾經說過: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不能解決傳統的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氣候困境。隻有大規模發展核能,才是打破僵局的唯一方法。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比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高上幾百萬倍。比如1千克鈾-235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就等同于2700噸标準煤燃燒釋放的能量。更重要的是,核能發電不僅屬于無碳排放,更不會像化石燃料發電那樣造成大氣污染。
它的原理是用鈾制成的核燃料,利用裂變的鍊式反應會産生大量熱能,之後處于高壓下的水會把熱能帶出,然後在蒸汽發生器内産生蒸汽。蒸汽通過高壓缸、低壓缸做功後,會推動汽輪機帶着發電機發電,最後産生的電會通過電網傳輸供人們使用。
相關數據顯示,核能發電的過程中,熱能的利用率隻有1/3,這就是說做功後2/3的蒸汽都需要用水冷卻。而目前核電站降溫最常用的辦法,就是通過大量的水來吸收熱能。所以如果把核電站建在江邊或者海邊,就能獲得充足并且免費的水源。由于用來冷卻熱能的水,不會跟反應堆直接接觸,所以排放出來的水也并不會有污染。當然我們也可以把核電站修建在内陸,但這樣的話我們還是避免不了從江海中取水,因此就會顯得更加麻煩一些。
核電站如此重要,它的選址必然還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目标地的地址條件。由于地震會對核電站造成損毀,因此專家在給核電站選址的時候,必須确保所選區域的基岩必須穩定,并且方圓數千米内也沒有斷裂帶通過。除此之外,還得确認以廠址為中心半徑50千米内的内陸,100千米内的海域,在曆史上都必須沒有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因為核能的特殊性,核電站一旦出現事故,會産生不可預估的後果。
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當屬1986年4月26日,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造成6-8萬人死亡,13.4萬人遭受輻射病影響,11.5萬人因此疏散,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
然而在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十大核事故中,還有兩起核事故的嚴重性,排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前。因此說起核電站,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危險。
那麼核電站真的如同大家想的那樣危險嗎?
事實上與其他産業相比,核電站發生事故的概率卻是最低的。并且我國“華龍一号”,所采用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設置了較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這種技術可以在在核事故發生時,将它的影響降到最低。
而且據新華網報道,我國正在研發的第四代核電技術,已經能做到在任何情況下,核電站都不會大量洩露放射性物質,更不會對人類的健康和環境造成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