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立責任對内立本事?受疫情影響,幼兒的戶外活動受到很大限制小區的遊樂場,隻有寥寥數人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小男孩戴着口罩在踩漫步機,他來回晃動,顯得很是興奮可能是下來時沒注意,晃動的鐵擺腿撞了小男孩一下,孩子哇哇大哭旁邊玩手機的媽媽見狀擡起頭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要小心,你就是不聽,看你以後能不能長點記性”小男孩并沒有停止哭泣,年輕的媽媽拉起男孩的手說:“别哭了,還男子漢呢,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兒心,一天到晚折騰”母子二人漸漸走遠了,但仍然能聽到媽媽在教訓着孩子,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對外立責任對内立本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受疫情影響,幼兒的戶外活動受到很大限制。小區的遊樂場,隻有寥寥數人。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小男孩戴着口罩在踩漫步機,他來回晃動,顯得很是興奮。可能是下來時沒注意,晃動的鐵擺腿撞了小男孩一下,孩子哇哇大哭。旁邊玩手機的媽媽見狀擡起頭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要小心,你就是不聽,看你以後能不能長點記性。”小男孩并沒有停止哭泣,年輕的媽媽拉起男孩的手說:“别哭了,還男子漢呢,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兒心,一天到晚折騰。”母子二人漸漸走遠了,但仍然能聽到媽媽在教訓着孩子。
教訓隻能帶來恐懼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被家長教訓很平常,“見到老師要問好,不然老師不喜歡你,知道了吧”“以後再欺負小妹妹,媽媽就不要你了”“以後再亂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都送給别的小朋友”……家長的教訓看似理直氣壯——我這是在教育孩子,也看似無可厚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幫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但上述教訓會讓幼兒從中學到什麼呢?不問好,老師不喜歡;欺負妹妹,會被抛棄;亂扔玩具就會失去自己的玩具……而這種被讨厭、被抛棄、失去玩具的後果,更多是讓幼兒感到恐懼。
感到恐懼的幼兒,可能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那是因為他們想到了家長嚴肅的表情和揚起的巴掌。在一些家長眼裡,讓幼兒害怕,就能讓他們長記性,從而慢慢懂道理。其實,害怕是一種情緒。在這種情緒下,幼兒的行為看似符合家長的“标準”,但他們的情緒并沒有消失,隻是被壓在了心裡。而且,幼兒并沒有從中學會人際交往、正确的表達、整理物品等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教訓看似是在教育幼兒,其實更多是家長情緒的一種發洩,是對幼兒的傷害。
教育的前提是理解幼兒需求
家庭教育是指家長通過言傳身教和生活實踐,對幼兒進行的正面引導和積極影響。對幼兒的言傳身教不是無目的的,也不是任性地我行我素,其前提是要有正确的兒童觀。兒童觀既有對兒童天性、特質、發展、地位和權益的認識,也有對兒童個體差異、學習特點的看法和态度。如果家長隻是高高在上,無視幼兒的尊嚴、真實需求和學習特點,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幼兒的生活,依據自己的“教育信條”教育幼兒,都可能對幼兒的成長産生消極影響。
上述遊樂場中,幼兒之所以哭泣,隻不過是想獲得媽媽的關心與安慰,但結果卻被媽媽教訓,幼兒的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難過的情緒也沒有消失。更重要的是,幼兒既沒有從這件事中學會正确表達情緒,也沒有學會正确下漫步機的方法。下次碰到類似事件可能還會鬧情緒,還會被鐵擺腿碰到。正确的兒童觀,關鍵是要尊重幼兒,平等與幼兒交流,少講道理,多讓幼兒體驗、感受;讓幼兒自由表達看法,給幼兒更多的選擇權。
對幼兒的教育離不開具體情境
幼兒心理認知的特點是形象思維占主導,他們往往依靠頭腦中的表象,或者是一些具體形象來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因此,具體情境中的言傳身教和生活實踐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徑。
對幼兒來說,缺乏具體情境的“言傳”,很容易讓幼兒聽了就忘了,或者不明所以。因此,對幼兒不要簡單“言傳”。當教訓幼兒時,其實他們根本聽不懂家長在說什麼,他們腦海裡主要的問題就是“媽媽還愛我嗎”“爸爸會不會打我”“今天真難過”。教訓幼兒無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而“身教”的意義在于家長對幼兒有什麼期望,首先要做到、成為那個樣子。家長見到熟人熱情打招呼,不小心碰到别人說聲“對不起”,别人幫助了自己真誠說句“謝謝”,盡管沒有刻意教育幼兒要懂禮貌,但幼兒已經從中學會了如何禮貌待人。
上述遊樂場中幼兒被教訓,如果家長換個角度:“媽媽知道你很疼,告訴媽媽,剛才你是怎麼碰的啊?”“下次再玩的時候,一定要等這個擺腿不動後再下來,來,我們試試看。”也可以引導幼兒閱讀體育器材的使用方法、适用人群,哪些器材不适合幼兒。媽媽用充滿愛的語言和動作滿足了幼兒的需求,幼兒才會正确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能從中學會正确下漫步機的方法。
這種“理解感受—滿足需求—方法引導—積極鼓勵”就是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導和積極影響。面對幼兒的問題,家長要學會從積極的方面來考慮,從正面意義上接納、引導幼兒。反之,被家長教訓,幼兒會産生強烈的無力感,使他們對父母的感情産生懷疑,帶來情感上的傷害,最終會造成親子之間關系的疏離。也有的幼兒為了避免挨訓,變得循規蹈矩,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但失去了幼兒本應有的好奇與童真,這都會對幼兒的成長産生消極影響。
教訓與教育,雖隻有一字之差,但體現的理念卻差異很大。教訓重在家長的感受,是一種随心所欲的處理方式,追求一種即時性的效果,忽略了幼兒的真實需求,而教育重在幼兒的健康成長,是一種有目的的引導,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積極影響,也是家長和幼兒共同成長的過程。
(作者系徐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幼教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08日第4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