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着不可磨滅的記憶。正如張愛玲筆下的白月光和朱砂痣,青春的記憶裡,總是交錯着那麼多的無奈和遺憾。
《在細雨中呼喊》裡面關于孫光林的青春,除了懵懂羞澀的青春生理變化,還有親眼目睹初戀的凋零,更有錯過知己蘇宇的死亡。
如果說弟弟孫光明消失在時間裡之後,父親孫廣才和哥哥孫光平一些列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對于孫光林這個家裡的局外人來說,并沒有帶來很大的傷痛。
但是關于知己蘇宇的死亡和初戀馮玉青的凋零,卻給孫光林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打擊。在那毫無親情的家裡,青春僅剩的溫暖和美好就這樣在他眼前隕落,宛如煙花綻放,絢爛過後,留下的是一地塵埃。
1、知己蘇宇之死
認識蘇宇是在孫光林因養父去世,回到南門之後,一家姓蘇的城裡人搬到了南門。蘇爸爸是醫生,蘇宇和蘇杭兩個城裡的孩子,是以哥哥孫光平為首的鄉下孩子們羨慕的對象。
那時孫光林12歲,第一次對蘇家兩兄弟記憶是在夏季的清晨,兩兄弟搬出小圓桌坐在院子裡的樹蔭下吃早餐的情景。
在蘇醫生對兩個兒子的關愛呵護、兩兄弟的團結友愛以及蘇家其樂融融的一幕幕,讓孫光林回想起16歲時,第一次試圖對“家庭”的理解就是蘇家的那些情景。
蘇家短暫地在南門居住了兩年後就搬走了,而在孫光林看來那麼令人豔羨的家,其實并不沒有他看見的那麼美好。
19歲的蘇宇就是死在母親、父親、弟弟的眼前,大家都發現了從不睡懶覺的蘇宇,居然在大家都起床吃了早餐并一一出門了都還沒起床,但是這些至親們不曾有人過去關心問候他一句,甚至還惡語相向。滑稽的是父親還是醫生!
用父母和弟弟依次地發現蘇宇的反常,卻全都漠不關心的舉動和陰暗心理,跟蘇宇面對他們的發現一次次地寄予希望,又一次次失望的掙紮與絕望形成鮮明的對比。把冷漠的原生家庭刻畫得入木三分。
那一次次地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是蘇宇無聲地呼喊,而回答他的卻是一次次地被無視和那扇關上的門。家人的冷漠與疏離是壓死了蘇宇最後的稻草,本可以得到及時救治的他在家人的靠近又離去中慢慢消逝。
他永遠地墜入了死亡的深淵,獲得了一種甯靜,也永遠逃離了冷漠的家庭,對于蘇宇來說或許也是一種解脫。
此時,可以看出,蘇宇的家庭狀況和孫光林極為相似。敏感的蘇宇之所以跟孤僻的孫光林走得那麼近,或許就是因為,蘇宇從孫光林的家庭處境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蘇宇死亡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在他厭惡了這個世界,活不下去的時候,一次次向這個家庭求救,但是卻沒有得到家庭正面的回應。隻有責怪與忽視,在一次次的掙紮與失望之後,萬念俱灰,最後獲得一勞永逸的平靜。
關于蘇宇的死,這是這本書裡唯一詳細描寫一個人死亡的段落,那麼簡短卻獨立成章。
但是寫非常細膩,甚至是有些充滿詩意,影射了蘇宇在這個得不到關愛的冷漠家庭的解脫。渴望生還的意識浮浮沉沉好幾次,蘇宇在内心發出的那些求生地呼喊,卻得不到一絲絲希望的回應。
因此,離去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一從面前走過,像是告别,但更多的是嘲諷,尤其是身為醫生的父親。
對于孫光林來說,蘇宇有着一種近乎哲人和先行者的形象,又跟他有着同病相憐的家庭境遇,更填補了孫光林無助、困惑的少年時期。所以,蘇宇的死,對于孫光林來說,是永遠的傷痛,以至于後來“當我考上大學後,卻無法像蘇宇參加工作時來告訴我那樣,去告訴蘇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