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無仇不成父子,無怨不成夫妻”,可見按照這種說法來看,父子就是前世的仇人,是因為沒有了結前世的仇怨,才會在今生成為父子。
在現實生活中,父親和兒子的關系,往往都要比母子關系更為疏遠或緊張。而夫妻則是因為前世的怨恨,或者說緣分尚未結束,所以在今生成為一家人。
這一點可以從很多夫妻經常争吵中體現出來,雖然這種說法含有迷信色彩,但有的時候卻不得不讓人相信。
而今天要說的“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則是一句基于封建禮教而衍生出來的俗語,有何深意呢?要想家庭興旺不妨一看。
按照“三綱”的說法,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可見君王、父親、丈夫,就是臣子、兒女、妻子的直系領導,這與當時社會中男人地位較高息息相關。
這句俗語出自《禮記》原文應為:“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過”,簡而言之父母不要對子女感恩戴德,更不能替他們宣揚功德;
而作為兒女則不能數落父母的過錯,否則就會被視為不孝。縱然父母确實做了錯事,也要以溫和的态度去勸誡。
第一、父不言子德由于父親和兒子都是男性,所以往往都是荷爾蒙爆棚。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父親的角色就是不斷塑造威儀的過程。
父親在兒子面前一定要有威嚴,所以父親平時在孩子面前都是不苟言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淡化在孩子心目中的威嚴或地位。
相比較于母親而言,父親更願意用嚴肅的态度去對待孩子,因為《三字經》中曾言:“養不教,父之過”,可見作為父親對孩子有教導之責。
但是男孩子一般都比較調皮,随着年齡逐漸增長會産生自己的想法,所以就很容易出現“忤逆”的做法。
這在父親的眼中,絕對是一件不被允許或嚴加遏制的事情。很多父親都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是你爹你是我兒子,我供養你吃喝、上學對你有養育之恩,所以兒子就應該絕對服從于父親,在這個過程中就很容易導緻父子失和。
但是作為父親一定要了解一件事,那就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要磕磕碰碰或犯錯誤。
即使是曾經與自己意見不合,或者說出現了激烈的争吵,也應該一顆包容的心去面對,因為孩子是自己教出來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一旦孩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也希望不要到處宣揚,這樣做對自己和孩子都有好處。
第二、子不言父過子不言父過,是說為人子女者不要輕易說父親的過錯。尤其是在與父母發生矛盾之後,逮住一個人就大吐苦水,并且數落父母的不是,這樣做隻能讓人輕視。
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無私的,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錯誤,或者是說和子女的意見不統一,這其實都是家庭内部矛盾,根本沒有必要到處去宣揚。
有一句話叫做家醜不可外揚,一旦自己和别人說父母的壞話,那麼别人也就不會再尊重你了。所以作為子女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父母固然有錯也是自己的爹媽。
就算他們曾做出過傷害自己的事情,亦或是和子女發生過矛盾,在這種前提下大家一定要認真想一下,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将自己拉扯大。
随着自己的年齡逐漸增長,父母的年歲也會變得越來越大,這個時候難免會糊塗。
當他們做錯事情之後,子女一定要回憶一下,自己小的時候做錯事時,父母是如何耐心教導自己的呢?
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做兒女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什麼不好。雖然說有的時候可能心裡會不痛快,但是想一想父母的恩情就會煙消雲散了。
尤其是要注意一點,在公共場合,如果父母做出了自己認為丢人的事情,千萬不要當衆去指責父母。
如果不給他們台階下,實際上也會讓自己下不來台。父母為了照顧自己辛苦了一輩子,如果在晚年的時候經常被兒女數落,想一想他們的心情會多麼糟糕。
相信閱曆越豐富,對于這句老話就越深有體會。
結 語
每個人都有疼愛自己的父母,以及自己悉心照料的孩子。無論是孩子犯了多麼大的錯誤,或者說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功,希望父母不要到處去宣揚。
畢竟孩子未來的路還有很長,将來到底如何還不知道。而作為子女就更應該尊重父母,切忌因為小事去忌恨父母,畢竟數落父母的過失就是在罵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