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一六一七期;歡迎關注。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矣。”
——《淮南子 說山訓》
這句話的意思是,總說自己沒有時間學習的人,即使有了時間也不會學習的。淮南子此語,很有東方式格言的意味。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複先誰。
别裁僞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杜甫《戲為六絕句·其六》
杜老此詩,尤其值得注意。在學習中,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辨别學問之真僞,多學多問多思考,才是真正的學習之道。
如何“親風雅”,向真正的書法之“法”學習?當然是“王法”,王羲之之法。王羲之嫡系一脈,留下的法帖不少,我們今日擇其一字“師”,略作分解,聊當一次親近王字“風雅”。
釋字的同時,閱讀韓愈《師說》,敬曾經授吾課本知識之師,敬古往今來傳承書法之師,敬持恒修習切磋書法裨我多益之書友,均為吾師。
《集王聖教序》之“師”字
《集王字》中,此字為懸針豎,此為筆法之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集王聖教序》之“師”字
《集王字》中,此字為垂露豎,此為筆法之二。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師”字
智永為“烏衣王”後嗣,其中蘊含的“王法”,一直為後世所重。仔細看入筆,可知其起筆即為側勢,尤其第一筆豎筆,落筆即下,側也;右第一筆橫畫,落筆即走,運勢存矣。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顔真卿《白告身書》之“師”字
顔真卿于張旭處參得屋漏痕之筆,從其墨迹來看,所謂枯筆非無墨也,而是因為其運筆之法,必然會産生屋漏痕、錐劃沙之效果。搞清楚偶然與必然之間的邏輯,即是入法門之路徑。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之“師”字
褚師的字,可做課徒稿看待。牽絲引帶、連環纏繞處,都是講的運筆之勢。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王羲之草書之“師”字
草書有規矩,王羲之此字寫法,其實後世并不多見。常用的寫法見後。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苌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王羲之《破羌帖》之“師”字
這個字的寫法,有點繞,後世也不常用。關鍵是右邊斷連,顯得不順手,徒增繞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
智永《真草千文》之“師”字
從概率上來看,後世“師”字草書的寫法,多以智永此例。尤其是右邊的寫法,與上述王羲之二字相比較,更為順暢。反過來想,《破羌帖》之“師”字,或許刻工有誤,不可全信,存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