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的鐘表聲一刻不停歇,2021年僅剩4個月,想要參加下半年國考的小夥伴們你們開始學習了嗎?“雙減政策”下,考公的隊伍會越來越龐大,上岸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你還在等公告發布才做準備嗎?圖圖提醒大家,早做準備,你才有希望在國考中脫穎而出。
今天圖圖依舊給想要上岸的寶寶們帶來一些幹貨,即認識類比推理的一種考查方式——成語、諺語的拆分。
類比推理題我們都非常熟悉,對于兩詞型,題幹會用冒号連接兩個詞語,我們可以根據題幹詞語間的邏輯關系找出正确選項。圖圖發現,近幾年國考題中出現了幾道這樣的兩詞型題幹:将一個成語或者一句諺語拆成兩個部分分别置于冒号前後。下面圖圖就帶着大家來看看這種題幹的邏輯關系一般是什麼,做好積累,以後再遇到這樣的題幹我們才不會慌。首先看2017年的一道國考真題:
【例】成百∶上千
A.千變∶萬化 B.千方∶百計
C.三教∶九流 D.三頭∶六臂
題幹就是把“成百上千”這個成語拆成兩部分,然後分别置于冒号前後。題幹的成語拆分完的兩部分“成百”和“上千”是近義關系,選項當然也要選擇近義關系:C項中“三教”和“九流”屬于并列關系;D項中“三頭”和“六臂”屬于并列關系。A項中“千變”和“萬化”是近義關系,B項中“千方”和“百計”也是近義關系。此時A和B應該選哪個呢?進一步看題幹兩詞語的特點,“百”和“千”都是數詞,且程度遞增。A選項中“千”和“萬”都是數詞,且程度遞增,與題幹一緻;而B項中的“千”和“百”程度遞減,此選項可以排除掉。
大家會發現,成語拆分完的兩部分同樣是可以被看成獨立的兩個詞語去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樣也可以用二級辨析選出最佳選項。
下面我們再看看2019年的一道國考真題是如何考查的:
【例】刻舟∶求劍
A.裡應∶外合 B.掩耳∶盜鈴
C.打草∶驚蛇 D.指桑∶罵槐
“刻舟求劍”這個寓言故事大家都學過,“刻舟”的目的是“求劍”,二者是目的對應關系。A項中“裡應”和“外合”屬于并列關系;B項中“掩耳”的目的是“盜鈴”,二者與題幹一樣屬于目的對應關系;C項“打草驚蛇”說的是打的是草,卻不小心驚動了藏在草叢裡的蛇,“打草”的本意不是“驚蛇”,二者不屬于目的對應關系;D項中“指桑”和“罵槐”是同時發生的,不是目的對應關系。
這個成語拆分完,前後兩個詞語還是要根據原本成語的意思去分析它們的邏輯關系,所以成語的意思積累還是尤為重要。
2018年國考還考到過将一句諺語拆分成兩部分的題目:
【例】衆人拾柴∶火焰高
A.打破沙鍋∶問到底
B.多行不義∶必自斃
C.敬酒不吃∶吃罰酒
D.四海之内∶皆兄弟
題幹諺語的意思大家都知道,衆多人都往燃燒的火裡添柴,火焰就會燒得很旺,所以“衆人拾柴”是原因,“火焰高”是結果,二者是因果對應關系。B項中的諺語意思是壞事做多了,就會自取滅亡,所以“多行不義”是原因,“必自斃”是結果,二者也是因果對應關系,與題幹一緻。而其餘的三個選項的諺語大家在了解意思後,會發現均不是因果關系。
簡單地帶大家看了三道真題,可以說為了應對這種出題形式,需要大家對于成語或者諺語的意思有所了解,所以大家平時對它們要多做積累,這樣才能在遇到拆分成語的題幹時快速選出答案。
最後,圖圖還是要提醒大家,早做準備、高效備考,才能在國考戰役中“大獲全勝”,成功上岸,加油吧,圖圖在華圖課堂等你。
更多備考資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