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張掖日報》報道,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在長2.2公裡的調查樣線上,發現5隻國家珍稀動物,次日又發現2隻。這7隻似鹿非鹿、似馬非馬、似羊非羊的“三不像”,經現場的技術人員判斷,它們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麝。
馬麝又稱高山麝 、白腹麝、西麝。藏族人稱它為“拉瓦”,在墨脫等地的門巴語中又稱獐子、黃獐子、拉嘎兒。為偶蹄目鹿科麝屬動物,2002年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8年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
主要分布于中國西部高地,同時延伸到尼泊爾、印度和不丹。其栖息地海拔高度為2500-5200米,從幹旱灌叢草原區一直到濕潤森林地區都有馬麝的分布,常活動在高山針葉林、灌叢與多裸石的碎石山坡中。
馬麝看上去,似鹿非鹿、似馬非馬、似羊非羊,體形一般比原麝稍大,體長為78~92厘米,肩高50-60厘米,體重11-15千克,在麝中算是比較大的一種了。
長相獨特,頭形狹長,吻端尖,上下唇和耳的内側均為白色,眼圈為棕黃色。一對耳朵直豎着,耳尖而圓,耳狹長,約12厘米左右,雌麝比雄麝長。
你說怪不怪?不論雌雄均不長角,也沒有眶下腺與跗腺。但雄麝體腹後部長有香腺,能産麝香。據國家動物博物館資料介紹,一隻成年雄麝可分泌号稱“軟黃金”的麝香50克左右。
雄麝的上犬齒特别發達,呈獠牙向下伸出唇外,且略向右彎,長約5-5.5厘米;雌體的上犬齒長得比較溫和些,不呈獠牙。
馬麝的尾長5-6厘米,大部都裸露在外,上面布滿了油脂腺體,毛發較少,僅尾尖長有一叢稀疏毛。
馬麝全身棕黃褐色或淺褐帶沙黃色,背部為淺黃褐色,體側沙黃褐色,臀部色稍暗,腹部、腋下的毛呈淡黃色,細而長,較軀幹部毛柔韌。
頸背與林麝有類似的頸紋,中央有一條縱行暗褐色斑紋,上有數個土黃色毛叢,明顯旋渦狀。四肢前面呈較淡的污黃灰色,後面較深呈棕黃至濃褐色。
馬麝的體毛在高寒山區不算長,長約5-6厘米,粗而髓質發達,脆而易斷呈波浪式彎曲,尖端狹窄,毛基部乳灰色,向上漸轉為淡褐,接近尖部處有橙色或黃色環,尖部褐色。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多年研究證明,由于栖息環境及地理區域不同,活動在裸石、矮灌區的馬麝,體色較淡,而靠近林區的體色較深。
雌雄分離,喜歡獨居,除發情交配季節外,喜歡單獨在僻靜的環境中活動,多選擇伏卧在隐蔽濃密的灌木叢内或者陡峭的石崖下休息睡覺。
走路喜跳躍,善于奔越懸崖峭壁,常居高以避敵害。平常往往以跳躍方式奔跑,在平地也能起跳2米高。一般白天休息,晨昏比較活躍。
馬麝膽小如鼠,生性多疑。活動時總是東張西望,警惕着四周;即使睡覺時也十分機敏,隻要有任何微小的響動,立即跳起來逃跑。
馬麝也是有領地意識的動物,它的活動範圍一般在1.5-3平方千米之間,雄麝利用發達的尾腺将分泌物塗抹在樹樁、岩石上,标記領域。
這貨的活動很講究規律,在領域内活動常循固定的路線,就連排便與栖息地都有固定場所。據動物學家研究發現,馬麝一般不肯輕易離開其領地,即使遇到驚吓被迫逃到較遠的地方,過後不久,它依舊要返回原有的領地來。
馬麝還很懂生活,每年都會進行垂直性遷徙。一到夏季酷暑難當,它們就跑到高山上去避暑,大約在山上過上2個月的日子;到了秋季,又下山重返舊巢。
别看馬麝個子不算小,但是其食量小,吃得也不多。它們既吃薔薇等木本植物樹葉、嫩枝與花蕾,也吃多種草本植物,地衣、苔草和苔藓也不放過。
當然啦,最愛吃的是松樹或杉樹上的松蘿,偶爾也吃一些菌類打牙祭。
一般是邊走邊采食,慢慢吞吞行動較緩慢。不過,每到傍晚時分,就要到溪邊飲水,尤其在枯草季。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利用糞便顯微分析法,對馬麝的冬春季食性進行了多年研究。多年采集馬麝活動區域内糞樣和植物樣本,采用頻率轉換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到馬麝冬春季的食性組成及比例。
實驗結果表明:馬麝冬季一般取食約30種植物,其中,馬麝冬季吃的主要食物有:薔薇科占17.16%,忍冬科占16.64%,豆科占15.64%,莎草科占10.93%;春季主要食31種植物,其中,薔薇科占27.37%,楊柳科占13.28%,豆科占12.84%
每年秋末落葉前,馬麝就開始進入交配季節。這個時候,雄麝的麝香腺囊飽滿,囊内貯存有分泌的麝香,柔軟且帶有光澤,表面油浸黑褐色,内面棕褐色或黃褐色,有濃郁的特殊香味。
為了吸引雌麝,雄麝常在領地内的樹幹和小樹枝上不斷擦尾,将尾脂腺的分泌物留在其上。
據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介紹,在發情期,麝與很多動物不一樣,是雌麝尋找雄麝交配,而不是雄麝找雌麝。當然,别的公麝尋到,這時為争偶也會發生激烈毆鬥,雄麝相互用獠牙刺傷對方。
發情交配後經過6個月的懷孕期。雌麝進入到濃密的灌叢中開始産仔,每胎1-2隻,偶有3隻的,但一般隻有1隻會成活。
幼麝到了2-3歲才性成熟,這期間,高山上的狼、猞猁、狐狸和猛禽中的金雕與草原雕,都是它的天敵,它們會将幼麝活活咬死。
由于作為藥材和香料的麝香需求量大,人為的過量捕捉和偷獵、濫獵,使得我國馬麝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與60年代相比,數量減少了95%,且減少的趨勢還在發展。如果任其下去,不出20年,這種似鹿非鹿、似馬非馬、似羊非羊的動物就會消失在地球上。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科學報、中國動物志、中國綠色時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張掖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