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戰國時期魏國的由來

戰國時期魏國的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6 20:15:34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有以下國家:秦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等大國。

宋國、中山國、魯國、淮河流域十四國等小國。

其中有一些國家擁有别稱。

比如魏國,戰國中期開始一般都被稱作梁國。

韓國,戰國時代被稱作鄭國。

楚國,一般被戰國時期人稱作荊國。

宋國,戰國時代被稱作商國。

戰國時期魏國的由來(戰國冷知識魏國叫梁)1

戰國時期地圖

魏國的别稱“梁國”

魏惠王三十一年,秦國聯合趙國、齊國一同攻打魏國。商鞅是秦軍主将,他設下詐謀俘虜魏将公子卬,大破魏軍。

當時秦國重用商鞅,疆域擴展到了黃河。魏國又多次被趙國、齊國擊敗。

魏國國都安邑靠近秦國,于是選擇遷都于大梁,避開秦國鋒芒,向東争奪中原霸權。

戰國時期魏國的由來(戰國冷知識魏國叫梁)2

安邑與大梁

戰國時期魏國的由來(戰國冷知識魏國叫梁)3

安邑與大梁

從此以後,魏國大多被人稱作“梁國”。

例如《孟子》中有《梁惠王章句》,其中的梁惠王就是現代人說的魏惠王。

西漢時期,在魏國的疆土上建立了封國——梁國,梁國比較出名的國王有漢高祖時期的彭越、漢景帝時期的梁孝王劉武。

之後的朝代,魏國也一般被稱作梁國。

實際上在古代,即使是戰國時期,魏國大部分時間都叫梁國。

《史記》記載魏國曆史的篇目叫《魏世家》,現代人為了更方便地了解戰國曆史,并沒有去區分戰國時期的它何時叫魏國,何時叫梁國。

韓國的别稱“鄭國”

鄭國本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封國。

春秋末期,在晉國還沒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時候,韓氏就已經開始蠶食鄭國的土地。

韓武子時期,韓氏開始蠶食鄭國。

韓景侯六年,周威烈王分封晉國的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韓哀侯二年,韓國滅鄭。韓國将國都遷到了“鄭”,并将其改名為“新鄭”。

戰國時期魏國的由來(戰國冷知識魏國叫梁)4

韓國與新鄭

同樣是因為國都的原因,韓國遷都到新鄭後,也有一些人将它稱作鄭國。

例如《韓非子·内儲說上七術》篇中有以下記載:

魏王謂鄭王曰:“始鄭、梁一國也,已而别,今願複得鄭而合之梁。”

魏王對鄭王說:“最開始時,鄭、梁屬于同一個國家,後來分裂。現在我想獲得鄭國的土地,将它并入梁國。”

前面我說過,梁國就是魏國。這裡的鄭國當然不可能是周朝建立的那個諸侯國,它是指遷都于新鄭後的韓國。

這句話也就是說:韓、魏本屬于同一個國家,這個“同一個國家”,就是指被三家分裂的晉國。

漢高祖劉邦時期,将韓國王室後裔韓信(并非淮陰侯韓信,兩人同名)分封到韓地,國名是“韓”而不是“鄭”。

所以韓國這個稱呼流傳了下來,鄭國這個稱呼隻屬于戰國時期的韓國。

楚國的别稱“荊國”

《韓非子·内儲說上七術》篇有以下記載:

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

意思是“荊”的南面有個麗水,麗水裡可以淘出金子。

這裡的“荊”指的就是楚地,楚國也叫荊國,楚人也叫荊人。

如果讀先秦古籍,經常能看見“荊莊王”、“荊人”、“荊國”等字樣。

例如《韓非子·有度》篇有以下記載:

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裡。

《呂氏春秋·察今》記載: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

戰國時期魏國的由來(戰國冷知識魏國叫梁)5

日益狹小的楚國疆土

荊國就是指楚國,那麼這個别稱是從哪裡來的呢?

《詩經·國風·周南·漢廣》中有這麼一句:“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根據中華書局出版的《詩經》中的注釋,這裡的“楚”指的是“荊條”。

根據詞典查詢,荊指的是灌木。

是否是古代楚地多灌木,所以用“荊”和“楚”來命名這一地區呢?

總之“荊”與“楚”在先秦時是同意字,所以楚國别稱叫荊國也不足為奇了。

漢朝建立後,劉邦将弟弟劉交封到楚地,國名為楚。

宋國别稱“商國”

很多人都知道商武王湯讨滅夏桀,創立商朝。周武王姬發讨滅商纣,滅亡商朝。

商朝在周朝建立之時就已經滅亡,為何戰國時期又跑出來了一個商國呢?

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獲勝,纣王在宮殿自焚而死。周朝建立後,令纣王之子武庚統領遺留下來的商民。

後來武庚聯合管叔、蔡叔發動叛亂,武庚失敗而死。

戰國時期魏國的由來(戰國冷知識魏國叫梁)6

春秋時期的中國

又封商朝王室後裔統領商民,在宋立國,也就是延續到戰國末期的宋國。

例如《韓非子·說林上》記載:“圉見孔子于商太宰。”

太宰是官名,相當于後世的宰相,商太宰就是當時宋國的太宰。

因為宋國是商朝的傳承,所以也有很多人稱之為商國。


這一篇文章中說的屬于冷知識,現代為了方便了解曆史,将一些相對冷門的曆史名稱忽略掉了。

這些曆史雖然冷門,了解它們,也能帶給我們很多好處。

先秦曆史是中國文化的根,了解這一段曆史,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家長屬于古代的那個國家。你就可以理解為何同樣是中國人,各地的習俗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你可以知道陝西的文化來源于秦國人,山東的文化來源于秦國人,山西的文化來源于晉國人,湖北的文化來源于楚國人,上海的文化來源于吳國人,遼甯的文化來源于燕國人,廣東的文化來源于漢人與南越人,福建的文化來源于閩越人。

你不用到那些地方去,就可以理解為何某兩地有相同的習俗,某兩地的習俗為何迥然不同。

這就是曆史的魅力,中國的曆史,是中華文化的根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