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兒子上小學三年級,在寫“集”的時候,總是把“木”字上面的“隹(zhui)”寫成“住(zhu)”。
朋友很苦惱,聽說我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人士,就請我幫幫忙。
我見到孩子,首先給他看了下面這幅圖。
漢子“隹”的甲骨人字形之一
他看到這個圖後,興奮地說,這怎麼像一隻啄木鳥啊。我微笑着表示肯定,然後又給孩子看了下面這張圖。
我問孩子,上面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
孩子說,看到了一棵樹和三隻鳥。
我又問,那你覺得這些鳥在幹什麼呢?
孩子說,它們聚集在一起可能是在商量去哪兒玩,或者商量怎麼才能找到好吃的。
我抓住孩子的話頭說,對的你剛才說得沒錯,是它們聚集在了一起。這幅圖就是遠古時期,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們所造的“集”字。古人“三”表示“多的意思”,所以這“三隻鳥”其實代表的是多隻鳥的意思。
後來在書寫的過程中,人們覺得畫或者寫三隻鳥還是有點麻煩,索性就寫一隻鳥代表了。
接下來我又上了一張下面的圖,向他解釋“集”字的演變。
現在他終于明白了,“集”字就是“木”字上面一隻“鳥(隹)”。
我又給他看了下面這張圖。
這是漢子“隹”的字形演變。通過這張圖,我加深了他對“隹”表示“鳥”的印象。
接着我又給他寫了下面這些字。
這些字的共同特點是,從隹,即意思與隹(鳥)有關。
雄
雄(拼音:xió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此字最早見于戰國文字。本義指公鳥,引申指其他雄性動物。又引申指強悍過人的男性,亦引申指英雄、稱雄、雄壯、雄險等。
雌
雌(拼音:cí),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此字本義指母鳥,後擴大範圍可指母獸,并可代指女性。又引申指柔弱。
難
難 (拼音:nán、nàn、nuó )是漢字通語規範一級字(常用字)。難有繁體字做“難”。“難”始見于西周晚期金文。形聲字,從隹,堇聲,形旁隹為禽鳥之象,表示難的本義與鳥有關。
雁
雁,漢語常用字,讀作yàn,最早見于金文,其本義是鳥名,即大雁,也就是《說文解字》所謂的“鳥也。”後用來形容流動無定。
雀
雀(拼音:què、qiāo、qiǎo)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小、從隹,指體型較小的鳥,一般指麻雀。雀又讀作qiǎo,是口語的讀法。
焦
焦:jiāo ㄐㄧㄠˉ。《說文解字》:“焦,火所傷也。從火、雥聲。 [1] ”。如衆飛鳥之火苗所傷是焦之範式。
截
截,切斷,割開。量詞,表示節、段根據隸定字形解釋。形聲。字從“土戈”(zāi),從隹,“土戈”亦聲。“土戈”指“在原野上已排列停當的軍陣”。“隹”即鳥兒。
雕
雕(拼音:diāo)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古字形從隹周聲,或從鳥周聲,現代以從隹周聲的字形“雕”為規範字。“雕”本義指一種猛禽,又稱鹫。“雕”也指在竹木、玉石、金屬等上面刻畫或有刻畫裝飾的器物,這一系列意義一般認為是假借“”(異體作“琱”)而來的。現代整理漢字時“”和“琱”均作為異體字并入“雕”。
雅
雅,讀作yǎ或yā,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最早見于金文。《說文》中本意是烏鴉,讀作yā。後假借指正确的、規範的,引申為高雅、文雅等義,讀音轉變為yǎ。
霍
霍(拼音:huò)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霍古字形上部是雨,下部是一隻或幾隻鳥。群鳥冒雨飛翔,會發出聲響,霍的本義就是鳥飛行時發出的霍霍聲。引申指疾速聲,亦指疾速。《說文解字》霍作靃,後簡化為霍。
雛
雛,釋義為幼小的(多指鳥類):雛雞|雛燕|育雛。
睢
“睢”,漢字,拼音是suī。“隹”指“(鳥頭)尖銳”。“目”指目光。“目”與“隹”聯合起來表示“目光尖銳”。睢,也是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以居地為姓。
瞿
瞿(qú、jù)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其古字形像鳥睜大眼睛驚視的樣子。本義指像鷹隼一樣地驚視,又引申為人驚恐回顧的樣子,讀作jù。又音近通“戵”“衢”等字。現代漢語主要用作姓氏,讀qú。
雍
雍(拼音:yōng)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雍的本義不詳,一說為地名,一說為水名,一說為鳥名,殷商蔔辭多用作人名或地名。後用此字指和諧。又音近通“壅”“饔”“甕”等字。
雇
雇(拼音:g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義是一種鳥。後假借指雇傭,引申指租賃。又引申指付給酬金。還引申指賣。
翟
翟(拼音:zhái、dí)是漢語二級通用漢字。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古字形從羽、從隹,指長尾巴的雉雞,引申指雉雞的尾羽,讀dí。翟也是姓氏用字,翟(Zhái)和翟(Dí)是兩個姓。
隽
隽(拼音:juàn,jùn),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此字本義指鳥肉肥美,引申指意味深長。其字構意本以弓射隹,所以射中鳥稱為隽,以此引申指科舉時代考中。
隼
隼,sǔn,從隹(zhui)從十,兇猛的鳥。
好學的網友通過查看這些字的意思可能會發現,上面這些字中都有“隹”,意思上都與“鳥”有關。
文字符号既記錄意思,也記錄聲音。古人在造字時,常用原來已經造出來的文字符号相互組合來造新字,這些新字又會有新的意思。
古人在造上面這些字的時候,取的是“隹”這個符号所記錄的意思。
其實古人也取“隹”這個符号所記錄的聲音(zhui)來造新的字。我又給孩子列出了下面的這些字。
這些字的共同特點是都有“ui”或者“ei”這個音,但這些字都與“鳥”這個意思無關。
椎
椎:(1)chuí,敲打東西的器具;敲打。如“椎心泣血”。(2)zhuī,椎骨(大多指構成高等動物背部中央骨柱的不規則骨)。如“脊椎”。
帷
帷,(拼音:wéi)是漢語通用規範的一級漢字(通用字)。此字始見于古文,《說文解字》認為,從巾,隹聲。本義指帳幕,引申義為用幕布遮擋。
骓
骓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zhuī 。形聲字,從馬,從隹,隹亦聲,意為毛色蒼白相雜的馬。蒼,青色近黑。
誰
中國漢語漢字,音shéi或shuí。《說文解字》【卷三】【言部】載:誰,何也。從言隹聲。示隹切。
推
唯
唯:wéi ㄨㄟˊ。《說文解字》:“諾也。從口、隹聲。”。獨此應承是唯之範式。本義:同“惟”,表示獨一無二、獨此。如:唯物論、唯心論、唯物史觀、唯心史觀、唯理論、唯名論。
維
維(拼音:wé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形聲字,古字形從糸隹聲。維的本義是系物的大繩。作動詞表示系、聯結,由系、聯結引申為保全、保持。古代又常用作語氣詞,放于句首或句中。
惟
1.同“唯”。2.思想;思考。 3.文言助詞。常用在年、月、日之前。
堆
堆,漢語漢字,讀音:duī,從土、隹聲。短尾鳥之彙總是隹之範式。土、隹兩範式疊加。土之彙總累積是堆之範式。本義:累積在一起的東西。如:堆棧、堆房、土堆。
錐
(形聲。從金,隹( zhuī )聲。本義:鑽孔的工具)
通過上面的講解和展示,孩子表示,這下子不僅能分清怎麼寫了,而且還能明白是什麼意思,感覺事半功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