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德之意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德之意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1 19:51:59

應該怎麼樣理解《道德經》裡的“無為”?

道就是規矩,有可為就有可不為,能為就能不為,秩序不是給一個人建立的,而是給全體人民共同建立的,比如綱常倫理、道德仁義、人文關懷、文化觀念、社會制度、以及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無為是一種智慧,是相對有為而言的,妄為,肆意妄為,衆生無明,隻論善惡,不明真理真相,大家都知道有為的方法,有為的手段,但是不明無為的智慧,以及世間萬物皆有自己循環的規律。

無為是做人做事的最好境界,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順勢而為,順天應人,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無為不等于不作為,無為不等于什麼事都不做,相反,無為就是無為必争,無為不争,在關鍵時刻,一定要争的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水善萬物而不争,水的智慧接近無為,為什麼這麼講,水看來來不動,不懂,但是它滋養萬物,看似水從天上來,要往低處去,但底處積累的能量,能夠厚積薄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小心翼翼,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德之意(應該怎麼樣理解道德經裡的)1

道法自然就是無為,按照、遵循、自然之道的運轉,很多事,自發的發展和變動,不由自己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就是最大的世間法,道法是術,自然才是道,主客之間相互轉化,相互依存。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不是為了真理真相說玄,而是不可說,言語道斷一說即錯,無為、有為,每個人心中的角色、立場都不一樣,在我世界裡的無為在别人心中有為,在我心中無為,别人眼中的懦弱。

辦到什麼程度不是标準,盡心盡力才是标準,每個人都有自己原則和底線,都有需要自我遵循的這樣那樣的規則,所以,做人做事,本着自己的良知,總不會錯的。

《道德經》老子的智慧就是讓我們明白,同心同德,天人合一,格物緻知,需要我們明白世間運轉的道,自己需要修行的德,以及三位一體契合的智慧,要以自己為核心,做人做事為手段,最終找到自己,遇見最好的自己,知天命,盡人事。

無為是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智慧,不是附庸風雅的談經論道,也不是曲高和寡的高冷,而是知不知道,隻有心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義必自斃。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德之意(應該怎麼樣理解道德經裡的)2

命運是什麼,都是我們一點一點有為和無為作用的結果,不是一個結果,而是無數結果,串聯起來的記憶,感覺生動活潑,花開花落不由人,人生情非得已。

說是那麼說,實質上智慧在于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

《老子》《道德經》可以說是從《易經》中得到的“智慧”,也可以說是老子,結合客觀實際,如實觀照萬事萬物運轉的規律,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拓展。《易經》更像是0和1的程序編寫基礎,《道德經》架構了整個世界。

那麼宇宙星空,運轉的底層邏輯就是道,至于如何描述和表達,老子用淺顯的語言告知了我們,能夠了解其中的真谛,需要我們自己成全自己。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德之意(應該怎麼樣理解道德經裡的)3

《道德經》的智慧

第一、道法自然,一定要按過辦事,符合自然之道,規律之道,以及萬事萬物相生相克之道。

第二、變化是道的屬性,可以不變、變、恒變。

第三、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四、萬事萬物相生相克,相互轉換,相互依存,皮之不在,毛将焉附。

第五、對立統一的辯證法不止二元這麼簡單,多元複變函數。

第六、人性,人心才是修行的根本,道不是根本,有道無術,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道教不等于道學,修行不等于修仙。

道學從三皇五帝時期開始就已經存在了,黃老學說、歧黃之術、内丹法、房中術、風水堪輿,山醫命相蔔。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德之意(應該怎麼樣理解道德經裡的)4

道教是後期抵禦西方我們入侵,自成體系的本土宗教,有陰山派、天師道、正一派、全真教、峨眉山、崆峒山、武當山、等等。

不是道教都修仙,修仙并不準确,而是修真,修真和修真小說也有區别。

成神成仙不是想當然。而是修行的結果,如來不是佛,佛即如來,佛本是道,大道至簡,殊途同歸。

心生一念便困于一念,起心動念間天堂地獄輪回,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道教和佛教類似,需要讓自己快速入定,這樣才能啟迪智慧,讓自己身心和自然契合。

無欲無求是境界,是修行,是找到自身皮囊和靈魂溝通的橋梁,無欲無求不是結果,而是澄澈、觀止、清淨。

修仙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愛,為了守護,為了天下黎明百姓,如果自私、自我、自身根本不用修行,人性就會自動墜入深淵,修行就像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德之意(應該怎麼樣理解道德經裡的)5

矛盾對立統一,修仙和無欲無求不矛盾,成神成仙是修行的過程,而不是目的,無欲無求是手段不是目标,懂得修行的人一定知道,自己靜不下來,談經論道都是紙上談兵。

修行是身體力行,感同身受,是自己很個人的事,也是群體中的共同作用的結果,不用問任何人,緻遠、緻良知,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

對立統一的二元思維方式,來源有兩個,第一《道德經》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還有西方哲學思想的對立統一規律。

無論哪一種辯證思維,表現形式不一樣,但是本質都是揭示事物運動發展規律的邏輯思維,我們的大腦不僅要有二元對立統一,一分為二看問題,更多需要我們實事求是,如實觀照,多元文化交流,各個層面和立場重新思考問題。

無欲無求,意味着生死離别、人生百态,早已成竹在胸,閑看庭前花,坐看雲雨時,心境如此平靜,這是多麼可怕的狀态。不害怕對手強大,害怕發現不了對手破綻,才會老虎吃天,無處下爪。

無欲無求,萬物皆空,追求真理的路上不孤單,前輩先賢,沒有哪個人覺得懷才不遇、遇人不淑,蘇轼被貶黃州,依然悟道,修行是一輩子,幾輩子的事,沒有人能簡簡單單成功。

無欲無求,無所畏懼,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後快,投之亡地而後存,表面功夫不如水墨功夫,聰明不如厚德載物。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德之意(應該怎麼樣理解道德經裡的)6

境界不止無欲無求,修行勿取真經,無字天書,道理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笑口常開,好彩自然來。

命題:道家講無欲無求,還要修仙,矛盾嗎?

首先,道家一般從皇帝開始,老子繁榮,莊子巅峰,然後一朵花三開,有道教傳承,神通變化、長生不老、内丹修行。

道家講無為不争,道法自然,順勢而為,無為而治。無欲無求不是講出來的,而是修行得來的,人人有心魔,有惡念,道家不講究閹割和戒,順則凡,逆則仙。我命由我不由天。

一般認為長生不老,祝由術,甚至養生理論,都是建立在自己藏象系統的,就是精氣神兒的修行,通過塑造精氣神兒,讓物質系統通過精神系統的高效、穩定的運轉,要找到和自然契合的契機,就叫做悟道。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德之意(應該怎麼樣理解道德經裡的)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理解無欲無求就不能望文生義,無欲無求不是真的一點欲一點求都沒有,而是知道适當的欲求是修行大有裨益的事情,如果不知道節制,那麼最後受傷的仍然是自己。

無為是相對于有為,無欲無求亦是,有欲有求,有欲無求,有求必應,求人不如求己,求仁得仁,求智得智慧。

要明白,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沒有無緣無故的欲求,沒有無緣無故的需要,任何人的需求都是有生理基礎的。

修道的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男女纏綿悱恻的想象,隻不過儒釋道對待同樣的困惑,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是答案出奇一緻,就是通過修行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通過修行讓自己靈慧通透。

那麼,修仙的本質就是不像人,君子不器,可以像任何東西,就是不像人,像魔,像鬼、像神、像仙,像一切可像之物。

同樣,修仙并不是終極目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無欲無求的境界更能和仙人的不羁和自由相提并論,李白被稱為劍仙、酒仙,仙隻是一種身份,人設标簽,并不是一種可以量化的指标。

無欲無求和修仙成仙矛盾嗎?不矛盾,人群三六九等,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為了名利富貴動辄背叛的人比比皆是,反而無欲無求則是少見,大隐隐于市就是這個道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