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為什麼要在過年吃餃子呢

為什麼要在過年吃餃子呢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05:47:03

#請回答,你的年度知識點#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提到過年,遍及全國各地,曆時幾千年。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包餃子、吃餃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一個重要活動。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年。從臘八粥就有過年的氣氛,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才算真正的開始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那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把吃餃子固定下來。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系,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那麼每天開始呢是子時,子時就相當于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那麼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麼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餃子”。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麼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麼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

為什麼要在過年吃餃子呢(過年為啥要吃餃子)1

所以中國人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年三十晚和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麼個習俗。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除夕夜裡,窗外雪落無聲,屋内燈光暖人,鍋裡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随着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我國北方都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傳統的彎月形,還有把面皮對折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稱之為“捏福”;有呈“元寶”形的,象征着财富遍地;有的還将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象征着新的一年五谷豐登。無論餃子什麼模樣,都象征着老百姓對來年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盼。餃子的餡心種類更是數不勝數,以前,有最基本的白菜餡兒、豬肉餡兒、韭菜餡兒等等。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餃子又增添了許多新品種,什麼海鮮陷兒、冰淇淋陷兒……味道也越來越好。

為什麼要在過年吃餃子呢(過年為啥要吃餃子)2

餃子不但好看,好吃,還有許多關于它的習俗呢!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之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除夕夜的餃子,是伴随着辭舊迎新的鞭炮聲,将餃子下入沸騰的鍋内;過去,大年三十要下好幾鍋餃子,第一鍋先敬各路神仙,敬祖宗,然而才輪到家中的長者和孩子吃,喻為尊老愛幼,其餘家人吃第二鍋餃子。在山東膠東半島很多地方的人家煮餃子時,主人還要故意煮破幾個,但盛出來時,卻不能說破、碎、爛等忌語,而要說是餃子“漲”了,“掙”了。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餃子破了,包在裡面的菜就會掉出來,而“菜”諧音“财”,合起來就是“漲财”或“掙财”餃子的裝盤碼放也很有講究,是不能随便擺放的,還有句俗語呢: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

為什麼要在過年吃餃子呢(過年為啥要吃餃子)3

在山東等地盤子要用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隻元寶形餃子,然後繞着元寶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圈擺放整齊,稱為“圈福”,又叫“聚财”;有的甚至規定,盤子無論大小,每隻盤子隻能擺放99個餃子,且要布滿整盤,因為“九”諧音“久”,擺放九十九個,就象征着“久久福不盡”。關于餃子,更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隻耳朵都被凍傷,凍爛了,當時傷寒流行,病的人很多。他想:“我會醫術,何不幫他們治治呢?”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起名曰:驅寒嬌耳湯。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不知不覺中耳朵都好了。從此鄉裡人與後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嬌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

為什麼要在過年吃餃子呢(過年為啥要吃餃子)4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每到過年時便都要煮餃子吃,逐漸成了習俗。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傳統的送年也要吃餃子,而且餃子裡還要包上錢、棗、糖,每樣包上6個。意思是:如果吃到帶錢的餃子,這一年就會發财,如果吃到帶棗的餃子,這一年就會好運早來;如果吃到帶糖的餃子,這一年就會過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會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數字。關于餃子的由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來自中國文獻和傳說,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冒犯聯系删除

紅梅~驿站歡迎大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