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美食多,一不小心就有吃撐的危險。
别人是吃兩口就飽了,我們吃貨們則是飽了還能再吃兩口,隻要是好吃的就是暴風吸入一頓狂炫,結果往往是以抱着肚子走不動道而結束……
雖然我們也知道“吃飯八分飽”才是養生之道,經常吃撐肚子對身體沒好處,但是到底有哪些壞處呢?
容易困倦
吃撐了的人一般都不想動,隻想攤在床上,然後哈欠連連,困倦不已,非常影響工作和學習。
吃得太飽後精神萎靡、困乏想睡,是因為在人們飽餐後,身體裡的激素變化和迷走神經等會發生一系列操作,讓大腦的“睡眠控制中心”接受指令産生困意。
腸胃負擔增加
吃得太飽會讓身體多個器官都超負荷運轉。被食物撐大的胃容易擠壓其他器官,讓你感覺不舒服。
這時候,胃需要分泌大量的胃液消化食物,過多的胃液有可能會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熱,也就是燒心的感覺。
胰腺和肝髒也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消化酶和膽汁促進食物的消化,降低飽食之後出現的“血糖升高”。
作為消化系統的尾部——腸道,不僅會分泌更多的消化液,同時也要吸收過量的營養,而且對腸道菌群也是不小的挑戰,它們在消化食物的同時還會釋放更多的氣體,進一步引起腹脹等不良反應。
會胖若兩人
經常吃得太飽的小可愛,快看看你的體重秤,是不是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了大号的小可愛了。
體重增加不僅僅是影響自己的顔值,還會帶來各種疾病,比如胃病。
胃是被一次次地被過分撐大,始終處于飽脹狀态,會刺激胃液分泌消化食物,胃黏膜容易被破壞,消化不良、胃潰瘍、胃糜爛這些難搞的胃病就可能找來了。
超重還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病風險。《柳葉刀》曾經發表過相關的研究結果,身體質量指數(BMI)每增加5 kg/m²,冠心病和中風的發病風險分别增加1.27和1.18倍。
華盛頓大學做過一項研究,招募了18名39~62歲的典型美國飲食的人群和18名平均接受熱量限制攝入飲食6年的人群。
測量了與動脈冠狀硬化相關的指标,研究結論正在我們的預期中:一年的控制飲食後,他們不僅變瘦了,膽固醇和血壓都有了顯著下降,對人體有好處的高密度脂蛋白也有了提高,
加速衰老
我們攝入的食物,會在線粒體産生能量,然後産生活性氧(ROS)自由基,适量的自由基是有益的,但是,過量的自由基會不僅會引發炎症反應,還會加速衰老。
尤其是攝入太多的糖時,最容易導緻皮膚衰老,糖化所産生的複雜化合物,被稱為晚期糖基化終産物AGEs,它還會抑制身體裡的抗氧化酶,使皮膚更易受到紫外線等的傷害,這也是皮膚老化的主因之一。
引發糖尿病
晚餐吃得太多或過于油膩,會導緻胰島素過度分泌。如果胰髒長期負擔過重,就會被“累壞”,緻使它不能很好地調節血糖,繼而引發糖尿病。
3招不知不覺“管住嘴”
1、選擇高纖維、低脂肪的食物
高纖維食物,像蔬菜、菌類、水果、粗雜糧等,都是消除饑餓感的高手,也是公認的低熱量食品。纖維含量高的食物能夠充實我們的腸胃,讓人産生較強的飽腹感。
另外,要控制食欲,避開高脂肪的食物也很重要。低脂肪的食物,如肉類裡魚、蝦、雞等白肉,或是瘦的紅肉,都含有較低的脂肪和很高的蛋白質,令飽腹感持續時間變長。
2、專心吃飯
對飽的感受,是人的本能,天生就有。不過,對不同級别飽的感受,一定要在專心緻志進食的情況下才能感覺到。
如果邊吃邊聊,或邊吃邊看電視,就很難感受到飽感的變化,從而不知不覺地飲食過量。
3、放慢吃飯的速度
大腦神經接收飽腹感信号通常需要20分鐘左右,如果你少于這個時間就匆匆結束了一餐,大腦會來不及提醒你已經飽了,結果造成實際能量攝入超标。
細嚼慢咽能延長用餐時間,刺激飽腹感神經中樞,反饋給大腦“我已經飽了”的信号,就會較早出現飽腹感并停止進食。
另一個衡量細嚼慢咽的指标則是每口飯咀嚼的次數,一般來說最好保證每口飯不少于5次,不易咀嚼的食物要相應增加次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