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讀一首韓愈的詩。
前一段時間我們曾集中讀了杜甫幾十首詩,讀完杜詩之後的感覺是:後悔了!
(杜甫畫像)
為什麼會後悔呢,因為讀完杜詩,再讀其他人的詩,就覺得沒有味道了。讀杜甫的詩,就像是喝了陳年佳釀讓人沉醉,因為他的詩每一句都是老杜帶着沉甸甸的真情寫出來的,而其他人的詩,則“隔”了一層,杜甫的詩,幾乎大都是他的肺腑之言,他用他的生命來寫詩,并且是用自己的生命、生活來實踐他的詩篇。其他人的詩,則隔了一層,像是在“演”詩、“硬寫”。這感覺,就像看完了部制作精良的影視劇,再去看其他作品,覺得攝影、對白、場景、服裝、演技……哪哪都不盡人意,于是隻能“劇荒”。
(韓愈雕像)
葉嘉瑩先生說:從杜甫的詩句的警策、凝練方面,繁衍出了韓愈,盧仝等用語“奇險”的一派。從杜甫注重社會現實生活方面,又滋生了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新樂府”詩。如此說來,韓愈與白居易該是杜詩發展而來的兩個分支。
(白居易雕像)
韓愈一路的詩語言修辭水平當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個前面的文章讨論過了。他也煉字,煉句,跟杜甫一樣,他窮盡腦力,窮盡才氣,可是差在用心,用真情,他在語言形式上争勝求異,在遣詞造句上逞使才氣,但缺少杜甫内心深處那一份博大、深厚的情懷;白居易一路的詩也關心國家和人民,但前提是自己先吃飽喝足,然後再去關心人民,碰到一點挫折或與自己利益沖突的事,就開始置國家和人民于不顧了,“新樂府”詩也多出于“諷喻”的用心,需要找點題目來做詩罷了,他寫天涯琵琶女時,說“同是天涯淪落人”,說是淪落,其實他至少是有能力“添酒回燈重開宴”的狀态。總之,為了做詩而做出來的詩,當然不如老杜純出心底的詩來得好。所以,到韓愈、白居易的墓前,鞠躬、贊美;到杜甫的墓前,跪倒、落淚。
(白居易《琵琶行》詩意)
但老杜畢竟隻有一個,詩還要讀下去。就算評判詩的水平有三個層次(葉嘉瑩先生語:依次是讓人感受、感動、感發)做标準,老杜之外的詩就算隻停在前兩個層次,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其實,韓愈也有讓人感發的詩,比如“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那是五十二歲之後被貶潮州之後(他一生經曆過兩次被貶)寫出的詩,這樣的詩讓人感發,但比起老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仍顯郁勃之氣不足。說白了,韓愈一生的挫折不夠多,所以好詩(讓人感發的詩)就少。他安定或者養尊處優的日子太多,所以,他的散文寫得好,論文寫得棒。詩歌不需要有太多的理性,否則就沒那麼感人,時代造就了老杜,當然,也局限了韓愈。
當然,韓愈也經受過打擊,比如他四次參加科舉方才得中進士(老杜也考了,趕上李林甫那個絕對空前的怪胎,沒中過進士),比如四應吏部試方才經過铨選(中了進士之後還要應吏部試,铨選過關才有官做,才有俸祿可拿),比如803年(36歲)因為上書陳述民情而從監察禦史貶到連州(現歸廣東)做陽山縣令(這是第一次被貶,實際上很可能是朝中兩派鬥争的犧牲品)。
(永貞革新期間的柳宗元)
韓愈被貶縣令期間,有兩次新皇(順宗、憲宗)登基,也就是在“永貞革新”(劉禹錫、柳宗元在漩渦中心)的前前後後,有兩次大赦天下,韓愈這樣的貶官本可回京重議再任命,他卻在805年被調到江陵去做法曹參軍。法曹參軍是個什麼樣的官呢?基本相當于主管和審判羁押犯人的官員,很像現在的地區法院院長和司法局局長,隻是當時的法曹,幾乎沒有下屬,許多事要親曆親為,韓愈這個曾經當過國子監教授、七品侍禦的人,還要親臨監獄,甚至要親自掄鞭打人、刑訊罪犯。如果做得不好,他還要被上司鞭笞……這是真真的斯文掃地了。我們可以看,這點苦難,相比于杜甫的動辄落入敵手有性命之憂或經常衣食不繼,随時凍餓來說,輕飄飄的,雖然從京官貶到地方官,也算不小的人生挫折。
韓愈不願意做這個官,幸好上司要求不嚴,不大苛責于他,而韓愈又文名在外,他的具體職務也算閑職,于是他有了大量的自由支配時間,他在江陵過上了相對安逸的生活,就在這段時間(大緻八個月),他寫了一系列詠唱春天的詩,今天我們就讀其中一首,詩題《春雪》,全詩如下: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因為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中的内容時效性不強,因此也有一說,這首詩寫于815年,那時,韓愈已經在朝中任史館修撰,知制诰,地位已相當高了。我們認為,那時韓愈已年近五十,這種取巧的詩,更适合于相對年輕的他。
詩意好理解:新年都已來到,但還看不到芬芳的鮮花,到二月,才驚喜地發現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卻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
(雪下草芽)
這首詩的字眼相對平淡,但卻是韓愈小詩裡較優秀的。這跟韓愈往往愛用生僻字的寫作習慣不太相符,但恰恰是這種平淡到極緻的字眼,才顯示出詩人精彩絕倫的遣詞造句能力。真真是他自己說的“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你看,詩人對春雪的表達十足新奇。先是“新年都未有芳華”,用近似于口語的“都”加強了他對春天的盼望,又是“二月初驚見草芽”,二月見草芽似乎并不新奇,但詩人卻“驚”,這個驚,當然不是驚奇,而是“驚喜”,驚喜春天終于來了,那個春芽就是春的使者。
(梅間飛雪)
但草芽并不是主角,緊接着主角“春雪”出場了,詩人把春雪拟人化處理了,她嫌春色來得晚,在庭樹之間來回穿梭,自己索性就像一片片春日的飛花。形象、生動、具體,畫面感強烈。如果以感受、感動、感發三層論來評價,至少,這首詩能讓人有“春天來了”活潑潑的感動。杜甫的春雨也拟人化了,它是“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但相比之下,杜詩要磅礴博大得多。韓愈的春雪,稍稍小氣了點。好在韓愈特别喜歡春天,他寫的跟春天有關的詩特别多。最有名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那是寫早春的一首,詩中的“絕勝煙柳滿皇都”,氣象上略略趕上了杜甫的“花重錦官城”。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與杜甫都是樂觀主義者,這使他們的詩有血脈上的關系。所以他們都歌頌春天,杜甫的詩感人,在于他被現實打壓到了最底層的泥土裡,他仍然“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他的胸襟并不因為他對民生的持續關注和锲而不舍的追求而變得狹窄,他永遠是闊大開朗的,因此,讀杜甫的詩,就覺得,就算生活有再多的苦難,人生總還是有希望,甚至給提供了思想上的出路。所以,老杜的詩耐讀,可以細細品味而總有回甘;韓愈強在語彙(老杜也很強),弱在生活感受(跟老杜比,當然,他比我們強多了),所以,我們經常會有這種感覺,韓愈的詩,像散文,大多數是讀了就讀了,當時挺好,後來感覺就淡了。
(【唐詩閑讀】之15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