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最近發現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每次進超市測體溫時,機器總是播報我的體溫是36.3℃,從來沒有到過37℃,是不是我的體溫偏低啊?”
對于兒子的疑問,陳女士也感到非常好奇,因為自己和兒子的體溫一樣,一直處于偏低的狀态,經過孩子這麼一問,陳女士便開始陷入了自我懷疑,因為一到換季,自己和兒子就會感冒,咳嗽發燒,小病不斷,難道這是和體溫偏低有關嗎?
最近這幾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去每一個公共場所都需要測量體溫,很多人在量體溫時就會發現自己的體溫一直在36℃到37℃之間,很少能夠達到37℃。此時不少人就會感到非常疑惑,我國規定的平均正常體溫标準為37℃,那為什麼人均體溫普遍偏低呢?
01
為什麼人體平均正常體溫标準為37℃?
人體無時無刻不在代謝産熱,運動産熱,并向環境中散熱,二者協調維持體溫的恒定。但包括人在内的恒溫動物都有通過大腦體溫中樞調節溫度的能力,這個體溫中樞位于人腦部的下丘腦區域。
因此,一個人的平均體溫是多少,并不由細胞代謝、肌肉運動等決定,而是事先被自然“設計”好的。
在1992年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針對148人的體溫情況重新進行了統計發現,正常人的平均體溫約為36.8℃,并在36.1℃(97℉) 至37.2℃ (99℉)之間自由波動,而37℃是健康成年人在中午12時左右常溫靜息狀态下口腔内的平均溫度。
02
美國研究:37℃不再是人體标準體溫!
從小到大,我們最熟悉的體溫數值就是37℃,然而根據斯坦福大學新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未來這個标準也許不再适用,由于環境變化,現代人的體溫可能已經比200年前有所下降。
對于37℃這個标準數值,很多研究人員對其提出了質疑,認為人體實際體溫要越低一些,後來有研究得出平均體溫36.8℃。2017年,一項對35000多名英國人近25萬次體溫測量分析發現,平均口腔溫度為36.6℃。
斯坦福大學的Parsonnet教授和她的團隊分析了三個不同曆史時期的人體溫度數據集,包括:
基于這些數據集中近68萬次體溫測量值,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體溫随時間變化的預測模型。整體而言,這些數據證實了我們已知的體溫變化趨勢,比如年輕人、女性,或人們在傍晚時,體溫都會更高。
重要的是,研究人員觀察到,相較于19世紀初期出生的男性,21世紀出生的男性體溫平均低1.06℉。相似的,21世紀出生的女性,體溫平均比出生于19世紀末的女性低0.58℉。這相當于,每10年人們的體溫降低0.05℉。
03
體溫低點好,還是高點好?
在正常狀态下,人的體溫是維持在36.8~37℃之間的,在這個溫度下,人體的生理功能才能夠得以正常運行,身體的生化效率,合成與分解,新陳代謝等,才在最佳的範圍内進行。
當體溫偏低一到二度,甚至三到四度,那麼人身體的内環境代謝反應,生化反應,合成與分解,新陳代謝,都會處在緩慢的狀态。身體機能下降,免疫力下降,體能體力都減弱。
如果體溫偏低,那麼細菌病毒以及癌細胞就容易繁殖生長,身體便會成為疾病生長的溫床,為疾病的産生創造有利條件,所以體溫偏低是身體不健康,體質變差的表現。
當然人的體溫并不是越高越好,當一個人局部發熱或發燒,通常說明身體内有炎症存在,體溫每升高一度,身體的免疫組織細胞的免疫力,則成倍數增加,升到39.2是免疫力戰鬥力最強的溫度,這個溫度也是身體控制細菌病毒繁殖,消滅細菌病毒最好的溫度。
當體溫溫度升到40度時,免疫力反而會慢慢下降。體溫的升高需要消耗身體大量的能量與營養物質。所以,能量不足的人,發燒都會手腳無力,不想動,頭暈等。
沒有體能,能量不足的人是燒不起來的。或根本連發燒的機會都沒有。體溫升高,發燒,是身體自我保護的一措施。
綜上所述,身體對于體溫的控制是有嚴格的調控的,當外界環境溫度過高時,毛孔就會打開,通過排汗來散熱,如果外界環境過冷時,毛孔就會收縮,從而減少熱量的散失,所以隻有體溫恒定,身體狀态才是最佳的。
04
閱讀延伸——教你如何正确測量體溫
1、體溫的測量方法有三種,包括腋下溫度,口腔溫度,肛門溫度。
2、測量腋下溫度時要先将腋窩汗液擦幹,将溫度計的水銀柱甩到35攝氏度以下,用右上臂将溫度計夾緊,測量10分鐘後讀數,正常值為36至37攝氏度。
3、測量口腔溫度時,先将溫度計消毒,将溫度計的水銀柱甩到35攝氏度以下,将溫度計置于舌下,緊閉口唇,測量5分鐘後讀數,正常值為36.3至37.2攝氏度。
4、測量肛門溫度時,要在溫度計的表面塗上潤滑劑,同樣将溫度計的水銀柱甩到35攝氏度以下,将溫度計慢慢插入肛門,深入肛表的一半,測量5分鐘後讀數,正常值為36.5-37.7攝氏度。
結語:大家在平時了解過自己的體溫變化嗎?你的體溫屬于偏低還是偏高的狀态呢?不妨在平時多加觀察,不過大家對此有别的看法和觀點,不妨在下方評論區分享出來吧。#夏方養生指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