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一下十八般兵器,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長兵器并不是步兵的标配,可在馬背上的使用方法,我們卻一無所知。
說到冷兵器,必然要提到十八般兵器,但具體是哪十八般,又因為年代,地區和流派的不同,導緻了衆多的說法。
我們以最早的來看是漢武于元封四年,整理出來的十八種實用兵器,分别是,矛,镗,刀,戈,槊,鞭,锏,劍,錘,抓,戟,弓,钺,斧,牌,棍,槍,叉。
到了《水浒傳》中寫到的十八般武器分别是:矛,錘,弓,弩,铳,鞭,锏,劍,鍊,撾,斧,钺,戈,戟,牌,棒,槍,扒。
這中間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前者的武裝概念主要以馬戰,步戰為主,弓是裡邊唯一能夠作為遠程覆蓋打擊武器。後者則以步戰和遠程打擊為主,在弓的覆蓋性打擊下,又增加了直射遠程武器。
但以弱勝強,始為功夫。
于是又衍生出了十八般武藝,這個與十八般兵器相随的概念始見于南宋華嶽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中,華嶽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于南宋嘉定元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比這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大多毀于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所以對于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其中内涵今天已無從查考,隻能臆想。
但在明代的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做了具體的内容記述,分别是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钺,戟,鞭,簡,撾,殳,叉,把,綿繩套索,白打。
這裡的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隻有第十八般名目的白打,是徒手攻擊性質的,也就是說到了明朝的時候,貼身肉搏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而有的兵器也在戰鬥中失去了其本來的位置,已經沒落。
但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在這裡的時候,馬戰已經出現了斷層,至于鬥将更是早就消失了。
在《三國志》裡邊,有許多的鬥将描寫,比如郭汜攻長安,呂布對郭汜說,且退兵,你我決一勝負。于是二人對戰,呂布以矛刺郭。而作為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其中的鬥将程度就更加多了,出名的有三英戰呂布,關羽斬華雄等等。
《兵籌類要》中說,兩陣既立,各以其将出鬥,謂之挑戰。
讓我們失望的是,許少有記錄關于馬戰的典籍,我們也根本不明白那些在一個回合中将對手挑于馬下的大将都做了什麼。
這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退步,我們看許多拍攝關于馬戰的動作場面,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甚至花哨居多。更有甚者直接将那些青史留名的古代大将變成步兵,與敵人在地下撕扯。
關于騎兵的由來許多史學家認為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所說的胡服騎射,也是我國古代曆史從戰車演變為騎兵的主要原因。可是在參觀西安兵馬俑之後,會看到一個問題,就是那裡的人馬騎乘俑,戰車俑都是沒有馬镫的。秦朝的遊騎兵也多是用來進行偵查項目的,沒有平衡的騎乘可以說是完全進行不了戰鬥的。
問題是三國時代的那麼多大将又是如何是在沒有馬镫的馬上進行激烈戰鬥的呢?
這會不會隻是演義中的一種杜撰?
俗知蒙古人在馬背上建立了一個最大的王朝,但他們的兵馬配置了什麼武器呢?
答案是僅有的弓箭和彎刀。
最為出名的曼古歹戰術其實就是一種在射程上以弓箭對敵軍進行騷擾攻擊,敵軍如果反擊,蒙古軍就跑,邊跑邊在馬上回身射箭。這是輕騎兵的強大優勢,而在集團沖鋒的時候,蒙古人适合在馬背上進行劈砍動作的彎刀更有利于把握,并且能夠做到重心平衡,這樣的可操作性下,達到了刺,劃,割等等動作。
反觀我們的騎兵武器,以之劍來說的話,隻能做到沖鋒突刺,但容易損傷手腕,并且在高速沖突的時候,直劍極有可能會插在敵方身上,完全沒有機會再拔出來。
也可以說彎刀的攻擊頻率高于直劍,但直劍的傷害更大。
而我們俗知的這些長兵器可以完全避開這種尴尬場面,隻是在曆史的斷層面前,我們無法得知其的使用方法。在傳統的文學架構裡,有一些長兵器的使用描寫,比如拖刀計一類,但也有漏洞出現,不足以全信。
而真正讓那些馬背上的大将以長兵成名,還要等到東晉之後,畢竟以史學界的公論,馬镫是在東晉左右才有的,而且這裡還有出土的東晉時代南京象山墓群陶馬的雙镫為證。
我們現在最常見的長兵刃無非三種,分别是,槍,棍,大刀。
在武林中,槍有百器之王的說法,所謂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槍法以攔、拿、紮為主,兼有劈、崩、挑、撥、帶、拉、圈、架諸法。比如一代愛國名将嶽飛,楊再興等等都是槍術大家。
棍可能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單兵武器,雖然也有三節棍,梢子棍的分支,但并不長于馬戰。
大刀的分支更多,而且在馬戰和步戰之中都有許多不同的旁支。我們俗知的三國演義中義薄雲天的關二爺用的就是大刀,全名為青龍偃月刀!
可實際上的關二爺兵器并不是刀,而是類似于矛的一種長兵器。而偃月刀這種兵器是宋代才出現的,而且在三國年代的制作工藝很難造出這種寬刃大刀。
晚唐傳奇小說《劇談錄》中有一段說,唐時白敏中征讨吐蕃,有一黑衣酋帥上前挑戰,這時本軍陣中有一員小将馳馬而出,彎弓搭箭,射中其面,然後沖上前去抽劍将酋帥砍落馬鞍。
在這裡我們能夠看清一點就是,真正那些青史留名的馬上大将幾乎都是能夠做到弓馬娴熟的。
長兵器的使用是近戰突襲的标配,但騎兵更多的作用在于射,由此而看,呂布的轅門射戟,趙雲的江上射帆,黃忠的陣前射将才有了真正的出處。
回到主題之上,長兵器在馬戰之中有着決定性的輔助作用,但在如今可以說完全消失。而在經過演變後的長兵器,已經在使用方法上完全變了樣子。
馬戰對于古代戰争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步兵的行動能力到集團沖鋒的作戰能力顯示出戰力不足時,馬戰起到了革新的作用。而在這其中的長兵器也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卻又如同曆史的轉變一樣,消失在了時間的海洋之中。
轉過頭來看長兵器的話,就好似在一場硝煙彌漫的戰鬥下,我們隻看到了遍布的屍體,誰也知道這東西厲害,可厲害在哪又是誰也說不清楚的,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曆史堂團隊作品 | 文:彭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