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揠苗助長告訴我們的事情是什麼

揠苗助長告訴我們的事情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2 15:27:49

揠苗助長告訴我們的事情是什麼(孟子說的揠苗助長)1

揠苗助長的故事,幾乎所有中國的學生都知道,教科書上說這篇語言是想告訴我們“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真真是一句有道理的廢話啊,國學的精髓就是這樣被一點一點毀掉的。孟子說這個故事,就是在描繪我們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時候的狀态,包括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不信?且聽我慢慢道來。

朋友的故事

國學君有一個好朋友,姑且叫他小G吧。他在工作上很認真負責,去年的時候,特别癡迷于一個概念,叫做“職業化”。上班時,他在着裝上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必須要是職業裝束,與人溝通時,也是一臉嚴肅認真、使用各種敬語,無論你是誰,他都這樣對你。

其實我們公司也就是一個三四十人的小創業公司,大家除了是同事之外,關系上更像是朋友。而小G無論對誰都是那樣一闆一眼、嚴肅認真,總說“請”“您”等敬語,搞得我們都覺得很别扭。有一次一位女同事也是好友,因為各種事情的積壓,被他這一套搞得很不爽,爆發了情緒。而他也是一頭霧水,他覺得一個成熟的職場人,就應該是這樣樣子啊,你不職業化也就算了,還不理解我的職業化,還對我的職業化有意見,這太不靠譜了……

後來我們幾個好友聚餐,聊起了這件事情,我就問他,“你以這種職業化的方式和别人溝通,你會不會覺得有點别扭?”

他想都沒想,說“不覺得啊,職場人溝通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

我扭頭問其他人,他們紛紛用力點頭,表示和他溝通總覺得好奇怪很尴尬。

于是我接着問小G,“别人在和你溝通的時候,都會感覺到尴尬,而你卻一點都沒有覺察到?真的是一點感覺都沒有嗎?”

剛經曆完大家的集體表态,小G的态度明顯松動了一點,說“職業化的溝通方式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

我說“對!問題就在于你說的'應該’,估計你心裡每次有一點困惑和遲疑的時候,你都是用這個'應該’來把它蓋過去的吧?”

“對啊,然後呢?”

“那我接着問你,你所謂的'職業化’,是為了什麼而存在?是為了讓溝通的雙方舒服,并且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務?還是讓你按照這個嚴肅的樣子,如同演戲一般執行一遍?”

小G說“當然是完成任務啦,但這種職業化的溝通有助于完成任務啊……”

“哦?那造成的事實是這樣的嗎?你的溝通方式,普遍讓大家覺得别扭生硬,這個不能算是舒服吧?有的人甚至因此而鬧情緒,這算是有助于任務推進嗎?”

這時,小G顯得有些錯愕,說“那XXX(我們公司的一個能人)都是這樣溝通的啊。”

“你确定你是看到了他和這個人溝通的全過程了?你知道他之前的溝通或者之後的溝通是怎樣進行的嗎?即使是你所看到的溝通,他都是按照這種方式來的嗎?”我一連串問題,讓小G無言以對,也陷入了自己的思考。眼看達到了效果,我就繼續賣力地啃我的羊蠍子,╮(╯▽╰)╭我總是在吃東西的時候才能做到循循善誘啊……

孟子”不動心“說

言歸正傳,不知道你聽完這一段經曆,會有怎樣的思考和感受呢?其實,小G的這種情況,就是最典型的“揠苗助長”。他“偶然”之間獲得了“職業化”這個概念,便奉若真理,确實是身體力行毫不遲疑。但正因這“毫不遲疑”,這就始終隻是一個空泛美好的概念而已,沒有經過任何的檢視和推敲,沒有豐富的體認與細節,自然也是沒有力量,形同枯槁。

揠苗助長這個故事出自《孟子·公孫醜上》,是孟子為了說清告子的“不動心”與他自己的“不動心”時打的比方。

什麼是“不動心”呢?很簡單,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内心笃定與堅信,頗有剛毅不屈、舉重若輕的感覺。

孟子說他四十歲的時候,就能夠做到“不動心”了,他的徒弟公孫醜聽了之後,投來了仰慕的目光,覺得自己的老師比勇士還膩害。但孟子馬上就說到“這個并不難,告子比我先達到不動心的境界。”孟子進一步解釋到,告子的那種“不動心”,叫做“義襲”,襲是不由正道、襲取于外的意思,打個比方,就像是“拿現成”的,在某個時刻聽到或者看到一個道理,覺得“诶!不錯哦!有道理!”然後就拿過來奉為真理,毫不質疑。

而孟子自己的不動心,則是來自于“集義”,集是慢慢積聚的意思,就是在實際的生活之中一點點驗證、逐步地體認,就像是水稻一點點汲取養分,最終成熟一般。這種“集義”不同與“義襲”的最大之處,在于我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會把它存在心裡當回事兒,但并不完全就聽令于他,而是心裡對他時時刻刻存在着檢視與思考,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之中驗證它的效果。長此以往,便會知道這個道理是為什麼正确、有什麼邊界、其中有何限制、對應不同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在自己有了如此豐富的背景知識和素材庫之後,自然而然會生起強大的信心。這種信心很堅定沉穩,但有趣的是,它也讓人謙卑自省、時時刻刻做好準備修正自己,因為這正是它力量的來源,這是一種開放的、溫柔的堅定

而告子那種“義襲”而來的道理,隻是一個很空泛的、似是而非的道理,它毫無力量,因為它就沒有經過我們自己内心的千錘百煉,又怎麼能夠應對别人的質疑?更可怕的是,這種膚淺而頑固的執着,還會讓我們一次次否定現實,無視實際經驗一次次發出的警示,因為它“應該”如此。

就像有很多人認為孝道就是XXXX、培養子女就應該XXXX、傳統文化就應該XXXX、儒家入世佛道出世、經典就是不容置疑、古代就是好……想想我以前也總粉中醫黑西醫、粉國學黑心理、粉古代黑現代、粉民主黑共産、重“道”輕“術”、重“慧”輕“智”等等,幹過的蠢事實在是擢發難數。而且那個時候的我還特别堅定地捍衛自己的觀點,總喜歡和别人辯論,去說對面那種觀點怎樣怎樣。但其實說到底,我對西醫有深入了解嗎?對心理有認真學習過嗎?對現代、共産黨帶來的社會現實有檢視過嗎?其實統統沒有,但總自以為了解,咧着個大嘴聒噪不已,哎,不說也罷……

所以,接下來孟子就說: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餘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翻譯過來就是:

所以我們需要在具體面臨的事情上慢慢檢視體認,不要在心裡總預期着一個效果、一個'應該’,但内心不要忘記這回事,也不要過分助長它。不要像那個宋國人:宋國有一個逗逼總是憂慮自己的麥苗長得慢,然後就把他們都拔高了一點,累屁了滾回家,對自己的家人說:”今天累死爹了!不過我幫助我們家的苗子長了好多!╭(╯^╰)╮“他的兒子趕快跑到田邊一看,苗子全都枯死了。哎,天底下不揠苗助長的人很少。以為沒有意義沒有作用就舍棄了的人,是不耕耘的人;期待效果強行助長的人,是揠苗者。這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這一次,揠苗助長的故事,你讀懂了嗎?

關注“蘭舟育兒的那些事”,為您分享專業的育兒知識,兒童心理,親子生活,人文情感等,yymm-lzye(公衆号搜索“yymm-lzye”長按複制)

歡迎大家加入任淑一育兒交流群,好的經驗大家互相探讨,有問題可以留言幫助您解答!QQ群号:42768088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