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身體無緣無故出現水腫是什麼原因

身體無緣無故出現水腫是什麼原因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9-08 03:45:06

說起水腫,很多人不陌生,俗話說:“男怕腿腫,女怕臉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早上洗臉一照鏡子,發現眼睛腫得仿佛被打了似的,有人說這是因為晚上睡覺前喝太多的水導緻的。有的人不但會眼睛腫、臉頰腫,甚至小腿、手臂、肚子上也是一按一個坑。那麼,水腫到底是什麼呢?這惱人的水腫背後又藏着什麼秘密?

身體無緣無故出現水腫是什麼原因(總是水腫怎麼辦)1

水腫到底是什麼?

水腫其實就是人體組織間隙有過多的液體積聚導緻組織腫脹的表現,水腫是體内代謝循環狀況的反應,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而這個發作程度也會有輕重之分。對于日常可以自行消退的水腫,不用過于擔心。但對于那種長期在固定部位出現的水腫,且指按壓後有明顯的凹陷的水腫往往預示着疾病的出現!不同部位的水腫可能是在向我們傳遞不同的信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多關注身體,看看自己有沒有以下部位的水腫。

這些位置水腫要小心!

眼睑腫,注意腎髒

如果前一晚睡覺前并沒有大量喝水,早上起床卻發現眼睛浮腫就要警惕腎髒的問題了。腎性水腫首先從眼睑、臉部開始發生,用手指下壓時水腫部位會明顯凹陷,早起時情況最為嚴重,随後逐漸減輕。但如果不能在腎病初期發現疾病,不及時治療,水腫可能會逐漸出現在下肢甚至發展到全身。

一般來說,引發腎源性水腫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1、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腎小管重吸收功能不正常,導緻水鈉潴留。

2、腎病的患者往往合并有蛋白尿,大量的蛋白尿會導緻低蛋白血症,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而出現水腫。

3、腎實質缺血以後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導緻醛固酮增多,引起水鈉潴留。

4、腎内前列腺素産生減少,緻使腎排鈉減少。

身體無緣無故出現水腫是什麼原因(總是水腫怎麼辦)2

臉部、四肢水腫

水腫部位出現在臉部及四肢,很可能是内分泌疾病或功能失調引起的水腫,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減)。患者常表現顔面、手足水腫,且皮膚呈蒼白色;甲狀腺功能亢進時,患者可出現眼睑、眼窩周圍組織腫脹,且眼球突出。這類水腫用手指下壓水腫部位時不會出現明顯凹陷。而且這類患者通常還伴有怕冷、厭食、乏力等症狀。

下肢腫,看心髒

心力衰竭時可引起水腫,衰竭的程度不同,水腫的程度也不同。水腫的逐漸形成,首先會有尿量減少、肢體沉重、體重增加的表現,然後逐漸出現下肢及全身水腫。當我們因為心力衰竭引起右心功能不全時,可能導緻體循環淤血,也就是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淤血,這時下肢回流到心髒的血液減少,更多血液淤積在下肢,導緻下肢水腫。另外,下腔靜脈淤血,還會導緻消化功能異常,也就是消化系統淤血引起患者的肝功異常,出現淤血性肝病等。

全身腫,可能是營養不良

營養物質缺乏引發的水腫,一般為全身性的水腫,發生速度較慢,一般是從組織疏松處開始,擴展到全身皮下。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可能出現雙下肢等低垂部位的水腫,以及體重減輕的表現,當營養狀況恢複後,可以改善水腫。

身體無緣無故出現水腫是什麼原因(總是水腫怎麼辦)3

妊娠期水腫,多為生理性

妊娠後半期孕婦,經常會出現雙下肢輕度水腫,休息後會有消退的迹象,這是屬于生理性的水腫;如果休息後沒有消退反而日趨嚴重,那就應該考慮病理性。

如何判斷水腫輕重程度?

輕度水腫

主要發生在眼睑、腳踝或是小腿迎面骨位置,用手指指腹輕壓5~10秒,按壓時皮膚凹陷2毫米左右,放開後立即彈回。

中度水腫

全身都有明顯水腫的表現,尤其是小腿部位,手指指腹按壓後皮膚會下陷4毫米左右,需數秒才能恢複。

重度水腫

全身嚴重水腫,手指按壓凹陷超過6毫米以上,且需要等待10秒以上凹陷皮膚才能緩慢恢複原樣。最好能在輕度水腫時就查明病因,清除病竈;若是等到中度水腫或是重度水腫,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

身體無緣無故出現水腫是什麼原因(總是水腫怎麼辦)4

如何減輕水腫?

控制鹽的攝入

食鹽有一定的吸水性,如果攝入的食鹽比較多,就很容易會造成水鈉潴留的發生,從而引起體内的水分增加。建議每人每天鹽的攝入不超過6克,清淡飲食。

避免久站、久坐

當我們久站、久坐時,雙腿血液循環不通暢,會有腫脹感。在工作間隙可以多擡高雙腿,讓下肢血液充分回流,上班族建議每隔40~50分鐘起來活動一下。

堅持有氧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做排汗的有氧運動,能使血管舒張,有助進入腎髒的水分更好地被排洩。建議每天進行半小時的健步走或慢跑。

寫在最後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水腫消掉後,還是要及時就醫,查明水腫原因的,否則等到疾病加重了,就晚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