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為期十個月的“曹雪芹與紅樓夢在京遺迹标識導視系統征集活動”結束,十件突顯曹雪芹身份、紅樓夢氣質、北京特色的設計方案在城市副中心張家灣設計小鎮紅學文化論壇暨馮其庸學術研讨會上揭曉。
曹雪芹沿京杭大運河抵達北京,在北京度過了大部分人生時光,并完成了《紅樓夢》的寫作。今日的北京仍有曹雪芹生前相關遺迹。2021年10月,“曹雪芹與紅樓夢在京遺迹标識導視系統征集活動”啟動,目标就是關注這些北京城市裡的散點式文物遺迹,最終讓這些文化遺産活起來。
征集活動推出後,受到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前後收到165件投稿方案,曆經層層篩選、專業評審,10件設計方案脫穎而出。該導視系統設計負責人、北京印刷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張曉東介紹,征集活動是識别、保護曹雪芹生前在京遺迹的重要工作,将有力促進優質設計資源在張家灣設計小鎮優勢整合和有序流動。
曹雪芹與紅樓夢在京遺迹标識設計需要準确、生動地體現曹雪芹先生的身份特征,與打造世界級文化名人品牌、傳遞北京城市文化、展現中國文化深度的理念相契合。本次征集的設計方案各具特色,很多作品對曹雪芹的文學意蘊、生活審美,以及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社會百态的記錄進行了視覺解讀。
“作品大多采用了圖形、文字以及圖文組合的方式進行設計,有的作品圍繞曹雪芹的姓氏進行創作,有的作品圍繞‘夢’字創作,有的則是采用了北京典型的地标建築。”張曉東告訴記者,例如“石頭記”作品取自通靈寶玉“大如雀卵”“瑩潤如酥”的描寫,濃麗的殷紅色石頭串聯頑石、寶玉、神瑛侍者、怡紅公子的主角身世,呼應了曹雪芹的寫作之地“悼紅軒”,也呼應了《紅樓夢》的原名《石頭記》。
目前,大部分曹雪芹生前遺迹尚處于零散、被埋沒的狀态,亟待識别、保護及展示。此次征集活動将推動構建統一的曹雪芹與紅樓夢在京遺迹标識識别體系,将散點式遺迹串聯成線。接下來,各界專家将進一步對十佳優秀作品的元素、理念進行凝練整合提升,并于近期發布最終設計方案。
通州區委副書記陳江華表示,張家灣鎮一直将“保護曆史風貌、彰顯時代風采”視為己任,注重發掘、傳承深厚的紅學文化和古鎮底蘊,堅持“河為線、鎮為珠、線串珠、珠帶面”方針,努力打造漕運古鎮和設計小鎮古今同輝的人文盛景,促進大運河文化璀璨繁榮。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雲柯
流程編輯:U01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