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初在《關于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中說:“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着佛教成分。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我國璀璨奪目的成語之中,與佛教相關的條目也是數不勝數。下面帶您盤點一些跟佛教有關的成語:
冷暖自知
不能把外界的評價,當作内心唯一的評價标準。
“冷暖自知”這個詞,在佛教禅宗裡用來比喻通過親身領悟,把握禅理的真旨。它出自《壇經》六祖慧能和道明禅師(原名慧明)的對話。
“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現在我們常常用“冷暖自知”,指自己經曆的事隻有自己知其甘苦,其實,生活和禅宗的修行一樣,隻有自己的感受最為真切。
皆大歡喜
心中常懷歡喜,才能皆大歡喜。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皆大歡喜”原為佛陀講經結束後的習慣用語,是說參加法會的大衆聽聞佛陀慈悲智慧、平等利他的開示後,都感到身心愉悅,無比欣喜。
禅宗雲門宗大師文偃禅師曾說過“日日是好日”。就是說,我們要以無分别心看待當下萬事萬物,歡喜并非僅指甜蜜和快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值得去體驗,去玩味。
希望我們以歡喜心去“承當”,以歡喜心去“奉獻”,以歡喜心去修行。當我們滿懷歡喜心過生活時,生活最終就會處處皆大歡喜。
一絲不挂
它出自《楞嚴經》:“一絲不挂,竿木随身。”
“一絲不挂”之“絲”有兩解:一解為一绺衣飾;另一解為一根釣絲。
可見“一絲不挂”本是禅語,譬喻超然灑脫,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牽挂,是很高的修持境界。
後世把這個詞用以泛指毫無牽挂,如《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中說:“把世情榮枯得喪看作行雲流水,一絲不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