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竹子就聯想為君子,是中國人特有的想象。白居易說“竹本固”,君子要學它建立不拔的根本,而隻有德性才是人牢固不拔的根基。“竹性直”,君要學它以正直立身,以不偏不倚的性格保持正直。“竹心空”,君子要學它虛心接受,隻有抱着虛空的心才能學道。“竹節貞”,君子要學它立志堅貞,不斷砥砺操行,曆經寒暑夷險而不改其貞節。所以中國人是将竹子當作賢人一般尊重的。
王陽明更說竹子的中虛而能靜,内通而能容,是君子的德性。外面有節而直貫,四時青青不改變,是君子的操守。雨雪的時節可以隐伏,晴明的日子可以直上雲霄,或出或隐,是君子的出處。清風來了,玉聲珊珊,風停籁靜,挺然獨立,是君子的容儀。所以中國人的居處都愛種竹,王子猷寄住别人家中幾天,就愛種竹,并說“何可一日無此君”,已成了中國人共同的嗜好。
故此在詩中,竹子以君子的身份出現的就很多,宋人嶽珂《詠小園雙竹》道:
卻羨此君猶特立,虛心直道不孤生!
中國人學竹子虛心、獨立與直道而行,都有性格上的影響,隻有“不孤生”這點沒學會,竹子的性格喜歡叢生,風雪來時是集體遮擋的,中國詩人在詠竹子時,對這種合群、團結、合作的習性可惜發揮得不多。以緻有“一個中國人是龍,三個中國人是蟲”的比喻,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擡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些俗諺将缺乏團隊精神的中國人描繪得面目畢現。
其實明人王直在《竹莊記》裡曾将竹子的象征分析得很透達,他說:
竹之為物,有清虛剛直之德焉,至其叢生根聯,枝附密比而不違,則又有親愛輔益之義,是以君子尚之。(《四庫全書·抑庵文集》)
可惜藝術家和詩人都不曾在“叢生根聯”上多發揮、多表現,這拔根連類的共生一命精神,是克服一盤散沙弊病的良藥,何況竹子編成的器皿,件件都表現出枝條密比,共同承擔而不違的團隊意向,合作無間,君子們為什麼不注意竹子“親愛輔益”的理念,成為大衆效法的比喻類型呢?
黃庭堅的《竹頌》,把竹寫成患難中的君子:
深根藏器時,寸寸抱奇節。
遭時上風雲,故可傲冰雪!
深根不拔,不畏風霜,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寸寸的青琅,寸寸抱着奇節,逢到合适的時節,便直上青雲裡去,有這種蒼蒼的勁節,在冰雪之中更加耐看,這才可以傲睨冰雪!
不過,我覺得竹子在文學世界中的瑰麗神奇,還不止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竹子本身的非剛非柔,亦剛亦柔;非草非木,亦草亦木,帶給詩人“多重性格”的聯想。譬如“初聞平安報,舊葉舒更綠”,這種“竹報平安”是俗的,但“無竹令人俗”,“潇潇能醫俗”,而竹又是醫俗的良藥。“萬物中潇灑,修篁獨逸群”(五代孫岘句),竹是潇灑雅物的代表了。
又譬如竹子到處叢生,拂簾擁砌,所謂“繞屋扶疏千萬竿”、“簾帳蕭蕭翠雨寒”(元黃公望句)應該是現實世界裡落實的事物,但經過露壓煙啼,居然“暮留雛鳳宿,曉聽蟄龍吟”(元杜本句),竹實可以招鳳,青節可以化龍,“長聽南園風雨夜,恐生鱗甲盡為龍”(唐陳陶句),在想象的世界裡,瓊節可以吹生鳳聲,竹杖可以化作龍騰,是極為浪漫的!
再譬如竹子雖然勁節幹霄,不屈不撓,竹子極有個性,但它也是充滿着韌性與彈性,清人查為仁《詠竹》詩道:“篔筜谷口散紛紛,日暮天寒憐此君。莫笑壓來頭着地,撥開依舊勢淩雲!”受到風欺雪壓,它可以被壓得頭着泥地,但隻要一朝撥開壓力,依舊氣勢淩雲,毫不損傷呢!
這種兼含入世出世的雅俗,兼含現實浪漫的彩夢,兼備能屈能伸、個性彈性的人格,實際上已經逸出了儒家“君子”的框框,而飛升至道家“高士”、“神仙”的範疇。
古今的詠竹詩,真是千千萬萬,我獨愛清人陸元鼐的《一字至十字句詠竹》:
竹
短垣
新綠
臨清流
伴幽獨
倒影離離
含聲簌簌
偶居君子名
偏護高人屋
恃愛莫遣兒書
養親欲向君哭
冬來有節預生芽
水到無魚遲作簏
林下七賢朝斟暮酌
歲寒三友連篇累牍
窗前壓雪長夜畏多風
甕底藏香和春愁少菊
西溪老叟常思把釣一竿
南國佳人獨立有懷深麓(見《傅岩集》)
句句寫竹,句句是竹的典故,“養親欲向君哭”,是用孝子孟宗因母親愛吃筍,至竹林哭泣而冬筍為之冒出的典故;“情愛莫遣兒書”,是指晉代徐伯珍家貧沒紙練字,拿竹葉筍箬來代替紙張,說既然愛竹就不要讓兒子把墨迹書寫到竹葉上。
其他典故都通俗易曉,但句句藏起了“竹”字不說。句形若排列成步步高升的梯形竹林,形成了“不孤生”的一片。這種節奏感、具象感、視覺感,整首詩美得像一把“篩風篩月”的梳子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