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英美漢學家作品

英美漢學家作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23:25:59

9月26日,“捷中文藝沙龍:文化交流70年”在北京舉行。捷克共和國駐華大使佟福德向影視導演徐靜蕾(代領)、北京外國語大學捷克語專業副教授徐偉珠、中捷當代美術館館長覃琨瑛、《世界文學》雜志主編高興(代領)、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捷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王鵬,五位曾為捷中文化關系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中方文化屆人士授予“揚·馬薩裡克”銀質獎章。

“捷中文藝沙龍”分為主題演講、“我與捷克”作家圓桌讨論會、電影、戲劇和美術分享,以及捷克語學教學和翻譯四個主題環節。來自中捷兩國文學創作和譯介,藝術創作與推廣,以及語言、曆史研究領域的傑出人物,分别就各自的文化記憶和創作實踐,對70年來兩國間人文聯系交流進行了廣泛的回顧和探讨。

“中國作家的首印數,是現如今捷克通俗暢銷書也達不到的”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捷克漢學家李素就“捷中文化關系”展開讨論。吉狄馬加介紹說自己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成名的詩人,在開始詩歌寫作的過程中,外來詩歌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這其中就包括現當代捷克詩人的作品。還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就閱讀過捷克新時代詩歌奠基人卡雷爾·希内克·馬的長詩《五月》。他的作品以愛情為主題,不僅僅抒發了一個民族渴望複興的願望,更重要的是他從人性出發,将個體的情感提升到了人類道德的精神高度。”

在李素發表的《漢學、政治與市場之間:中國文學在捷克譯介的滄桑》主題演講中,她首先提到了魯迅在1936年為《呐喊》捷克譯本所寫的序言,“我們兩國,雖然民族不同,地域相隔,交通又很少,但是可以互相了解,接近的,因為我們都曾經過苦難的道路,現在還在走——一面尋求着光明。”他介紹說二戰後,不少中國作家的作品都曾被譯介到捷克:1947年老舍的《駱駝祥子》在捷克出版,第一次印數就達到50000 冊;1950年茅盾的《子夜》第一版印數10750冊,1958年第二版印數則達到了34000冊。“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些數字對小小的捷克圖書市場而言,恐怕連通俗暢銷書也達不到這麼高的首次印刷數。就當代作家而言,翻譯成捷克語作品最多的有餘華(四部)、劉震雲(三部)、閻連科(三部)、莫言(兩部)……最新轟動捷克讀書界有劉慈欣的《三體》系列。”

李素回憶說,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捷克一家很大的出版社迅速推出了《豐乳肥臀》,“首次印數達3000冊,這已經相當不錯了。”

“捷克當代文學名著在華翻譯出版,上個世紀90年代達到高峰”

英美漢學家作品(捷中文藝沙龍中捷兩國的文學翻譯作品也能成為暢銷書)1

中國翻譯家徐偉珠,原北京外國語大學捷克斯洛伐克語教研室主任李梅

在沙龍最後一個環節“中國的捷克語言文學研究”中,國内捷克語教育權威,原北京外國語學院捷克斯洛伐克語教研室主任李梅女士現場發言。她介紹說中國翻譯介紹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文學作品始于上個世紀初,“1921年,作家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報》,刊登了一篇介紹捷克文學的短文……被翻譯成漢語的還有著名捷克文學家卡雷爾·恰佩克的作品,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創作出‘機器人’(R.U.R)形象的作家,‘ROBOT—— 機器人’這個詞彙後來傳遍了世界。”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随着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捷克文學作品在中國開始批量翻譯出版,“最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好兵帥克曆險記》,最初由老一代作家蕭乾從英文版節譯。小說全書後來又被著名翻譯家劉星燦女士從捷克原文譯為漢語。在中國,它一直屬于出版版本次數最多的世界名著之一。”

李梅介紹說捷克當代文學名著在中國的翻譯出版,于上個世紀90年代達到高峰:主要包括米蘭·昆德拉、伊萬·克裡馬、博胡米爾·赫拉巴爾等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譯自英文、法文、德文等原著版本。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韓少功譯自英文)、《玩笑》 (作家出版社,景凱旋譯自英文)、《為了告别的聚會》(作家出版社,景凱旋,徐乃健譯自英文)、《生活在别處》(作家出版社,景凱旋,景黎明譯自英文)等。進入新世紀後,特别是近些年來,也有不少捷克名著直接翻譯自捷克原文,如 《中國來信》(大象出版社2002年出版,叢林、李梅譯)、《中國——我的姐妹》(外研社2005年出版,陳平陵、叢林、李梅譯)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