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确實除了姓名之外,還有個“字”。這個倒是跟姓、氏、名的演變無關,而是和上古傳下來的習俗有關。
中國的商朝是個鬼神遍野的多神論時代,人們的信仰比印度隻多不少。當時的人認為父母或祭司給取的名字是通神的,不能亂叫,一般隻有父母或者長輩作為愛稱時才使用。那朋友之間互相怎麼稱呼呢?那就再取一個代号好了。這就是“字”,因為是給外人用的,所以叫“表字”。這個“表”,是“表裡不一”的“表”。
因為這是相當有文化的事情,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了下來,表字用來尊稱,名字用來昵稱,尤其在上流社會文人裡面十分流行。像孔子,姓孔名丘。其實孔子也不姓孔,正确的說法應該是“子姓孔氏”,但是後來已經漸漸用“氏”來代替“姓”了,咱們也不糾結:姓孔名丘,字仲尼。
不過小孩子沒有成年的時候是沒有“字”的,因為沒出門,不發生社會關系,在家裡就用名字稱呼或者乳名,知道成人禮的那一天,才會由長輩另外取“字”。所以未成年又稱為“未字”,女子稱為“待字閨中”。男的二十,弱冠之年,“冠而字之”,取了“表字”,帶上成年人的禮冠,就說明長大了;女的十五,“笄而字之”,女子把頭發梳成大人形狀,并取個“表字”,也就是可以說媒了。“冠”和“笄”是成年禮。
因為“字”是用來取代名字作為稱呼,所以在取“字”的都是在“名”的基礎上發揮,給主人賦予了更加美好的意思。
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那可是大亮;比如劉備,具備了啥?具備了“玄德”(見老子:大德);比如曹操,什麼操?德操,“孟德”。比如孫權,不但要權,還要相當的謀略,“仲謀”。題主所說的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也都是走的延展、發揮的這個路數。
也有完全相同的:李白,字太白,還是白;杜甫,字子美。“甫”,就是美男子的意思。
也有完全相反的:韓愈,字退之,名字要超越嘛,表字就退退;連戰,字用平,這些是用來牽制名字的,形成一種制約、平衡的關系。
稱呼别人表字,就表示尊重。而上級長輩對下級後生就不必稱字,直呼其名即可。這已經是約定俗成,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聽外國小孩直呼父母名字感覺不尊重,有點怪怪的心理原因。
名字不能亂叫,這叫“名諱”。為尊者諱,這是古人的規矩。
我們今天的人,一般就把頭銜加在姓後面稱呼,比如“程總”、“張經理”、“李主席”之類的,其實也是新時代表字的一種形式吧,而且還可以跟随職位變遷改變。所以真正的表字在今天已經不常用了。
過多的稱呼反而會在大範圍的社交活動中引起混淆,所以漸漸消失了。隻剩下一些風雅之士還在堅持使用,不過純屬個人愛好,對社會活動影響幾乎為零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