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刺鳅”,常以為有毒不能吃,殊不知價值珍貴50元一斤。在我國山川河流衆多,地大物博淡水魚資源豐富,在農村隻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兒生長,山澗溪流、湖泊或水庫中淡水魚種類多到數不勝數。
說到吃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海鮮,并津津樂道說出每種海鮮的吃法,而對于内地人來說,味道鮮美的海鮮遠遠比不上河裡的淡水魚營養好吃又實惠,有一些魚不僅味道鮮美還有很好的滋補功效,比如鲫魚、黃颡魚、泥鳅等等。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飲食上對健康的關注,吃魚對于很多家庭來說是最普通不過的事情了,不過随着養殖技術的發展,養殖的鯉魚、鲶魚如今在城裡的早市上少有人問津,相反野生鲫魚、黃颡魚、花鲢魚、泥鳅及河蝦等等成為很多家庭的滋補首選食物人們争相購買,被稱為“水中小人參”泥鳅,在城裡的早市上野生泥鳅賣到20元一斤,還一斤難求。
泥鳅相比其它魚來說肉質緊實,可以做成紅燒泥鳅、幹鍋泥鳅、清炖泥鳅湯,不僅味道鮮美還有營養,隔三差五就買一些做給家人吃。今天在早市的一個魚攤前,水箱中的幾條“泥鳅”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魚販說:“這可是稀罕貨,在農村的河裡也少見了,今天就捉了這幾條,賣50元一斤。”
1種被“誤解”最深的魚,以前無人問津,如今50元一斤難求。什麼寶貝泥鳅賣50元一斤?魚販用手撈起一條介紹說:“這可不是普通的泥鳅,這種魚叫刺鳅,如今稀罕着呢。”刺鳅外形跟泥鳅非常相像,和泥鳅相比較最大的區别是嘴特别尖,魚體細長像刺刀,背上有一排三角形鋒利細刺,記得小時候在河裡摸魚被它紮傷比黃蜂蜇到都疼,因為刺鳅樣子醜醜的,農村小孩子都叫它“豬媽鋸”,以前都說刺泥鳅有毒不能吃,如今咋成了稀罕貨?
刺鳅是一種原生淡水魚,學名中華棘鳅,又稱刀鳅、沙鳅,鋸齒泥鳅。刺鳅魚體扁平嘴尖長如錐,尾鳍像一把船槳,在水裡遊動迅速,小魚小蝦不是刺鳅的對手,遇到刺鳅等于領到了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刺鳅屬于有胃魚類相比其他魚類肉質少,而且捉刺鳅容易受傷,在以前無人問津。
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刺鳅是肉食性魚類,相比較于豬肉和牛羊肉等紅肉,刺鳅肉脂肪少熱量低,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鈣,鋅等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氨基酸種類齊全,對于身體虛弱,老人及兒童者有着不錯滋補功效,可以補充鈣質及微量元素,在價值方面不輸甲魚,刺鳅曬幹後可以賣掉上百元一斤。
刺鳅是底層肉食性魚類捕食小魚為食,不适于池塘養殖,隻生活在野外溪流池塘裡,生長緩慢,以前無人問津,随着吃野生魚的越來越多,如今刺鳅成了稀罕貨50元一斤難求。不知道您在摸魚時遇到過刺鳅嗎?對刺鳅還有哪些了解?歡迎說說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