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基本功入手
三個結合:臨貼與創作結合、大字小字結合、楷書與行書結合。
三看:1、平時多看名帖、2、看書法展、3、看名家揮毫。從好作品中汲取養分。
二、推薦範本
“多景樓”、“虹縣詩”、“研山銘”、“李太白憶舊遊詩”、“花氣詩”等。
王羲之草書字帖欣賞《不審帖》
三、三大創作原則
★線條堅而渾——激情原自線條的熟練。線是力和勢的組合,行筆要沉着痛快,做到穩健、輕便,重筆勢(即趨向),根據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線條斜勢,整體縱向走勢。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五、十個書寫關鍵詞
1、八面出鋒。借助于八面出鋒,自然顯出墨色濃淡,濕中有幹,幹中有濕,濃中有淡,淡中有濃,變化千萬,使作品富有節奏感。
2、剛柔相濟。剛力-----鐵劃銀鈎(粗):柔力-----行雲流水(細)。
3、惜墨如金。楷書要求蘸一次墨寫一個字,甚至數字;行草一筆寫3-5字,每筆結束筆毛複原,要求紙上調鋒。
4、豁然開朗。留白處有寬有窄,寬處給人以忽然開朗之感。藝術是制造矛盾,到解決矛盾的過程。
5、中側并用。中鋒得法立骨,側鋒得勢求變。中鋒是理性的要求,是書法審美的核心所在;側鋒是情性的化身,是書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慮。創作前要深思熟慮,反複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氣呵成。書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現。要在身體與心情皆好的狀态下寫字。書寫時随意揮灑,一氣呵成。
8、錯落有緻。一般情況下,作品的行距要寬,字距要緊。字忌并列,要錯開。節數間有空隙,排列組合要有節奏,大小字參差,突出中間書眼。
9、筆情墨趣。書法是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求變化中有呼應,使整體和諧,有強烈的節奏和視覺沖擊力。用好拙筆,用筆略慢,動中有靜,寫出墨趣。
10、重視貫氣。書法的氣,是指點劃與不同字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趨向。
鷹 擊 長 空
六、十二條用筆細節
1、草書不見橫畫。行草書有橫線條的盡量短些,要有縱向感。可用虛、細線替代。2、忌由快産生的平拖、幹筆、粗細一樣的現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3、墨淡無神。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4、忌單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5、中間一行是作品重點。一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這也叫“書眼”。6、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束時用幹筆。7、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忌團狀。8、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實。要有鐵劃銀溝的粗筆,又要有行雲流水的細筆。9、墨幹時速度稍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行草有楷意,楷書要行寫。10、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要交代清楚。11、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筆向下按”。12、中側并用,八面出鋒,細處用中,厚處用側。
中國的書法藝術最講究的就是用筆。元代趙子昂說的“用筆千古不易”, 是指在用筆的法則上千古不易,是對筆法重要性的高度強調。
我們理解,這法則是:要用毛筆書寫出高質量的,具審美有表現力的點畫。這是書法藝術無可争議的一條法則。
在書法方法技巧中,筆法是占第一位的,沒有筆法,就無從談字法、章法、墨法。所以,對筆法的研究就顯得尤其重要。曆代書家、書論家對筆法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而且精彩絕倫的論述。尤其是其中的“萬毫齊力”、“力透紙背”、“屋漏痕”、“錐畫沙”、“折钗股”等,至今仍是指導我們學習書法的重要指南。可以說,在書法技法的研究中,對筆法的研究應該是長久的課題。
鑒此,我們用今天的視角,對筆法中的問題作一番研究和探讨。
我家洗硯池邊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顔色好 隻留清氣滿乾坤
一、 關于用筆的發力與“鋒變”
毛筆在紙上運行要留下痕迹,這痕迹就是漢字的點畫。用同樣的一支毛筆,由不同的人來寫相同的一個字,結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是因為每個人的運筆發力方法不同。寫字時,筆毫由于手臂的發力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異,因此,才有“唯筆軟而奇怪生焉”的說法。筆毫在不使用時,形狀是錐狀的,一旦濡墨落筆,鋒毫即變,一寫一變。寫字時筆毫始終是處在變化狀态的,這就要求書者在書寫中發力控鋒、調鋒,在控鋒、調鋒中書寫。
這種書寫過程中的鋒毫之變,我們稱之為“鋒變”。
無論何種字體書體中的點畫,其實就是書寫時“鋒變”的結果。研究筆法,實際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樣控制“鋒變”的這一關鍵點上。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筆畫,都是由入、行、收三個技巧環節來完成的(點,一入即收)。入,主要是完成筆畫前端的造型;行,是完成筆畫中部的造型;收,是完成筆畫尾部的造型。發力和鋒變的各種技巧,也就集中體現在這三個細小環節之中。在這三個環節中,每一個環節都會直接影響一個筆畫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筆最基本的技巧環節,對筆法的研究也就必須着眼于這三個具體的技巧環節。
用手、腕、臂的發力來控制和調領鋒毫,利用鋒變來完成這三個環節,并進行點畫的刻畫,就是用筆的關鍵。古人研究筆法最經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雖然它還是殘缺的理論(如:心鈎、鵝鈎、之捺等,這些極為重要的筆畫,隻一個“永”字無法包含其中,說明它還是一個不完整的理論。),但其實踐指導意義确是重大的。我們仔細分析“策、勒、弩、趯、側、掠、啄、磔”八字,實際上講的就是一個控筆發力的問題。
由于發力方法的不同而導緻鋒變的不同,又由于鋒變的不同而導緻點畫的形狀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書筆法”、“篆書筆法”、“隸書筆法”、行書筆法”、“草書筆法”的五種筆法分類。
五種字體各有各的主要筆法特征,篆書的“鐵線玉箸”、隸書的“蠶頭雁尾”、楷書的“永字八法”、行草書的“絞轉連綿”等既是。在同一種字體之中,無論其風格是怎樣變化,在點畫的刻畫,或者說在發力方法和鋒變上,都有着非常明顯的共性特征和個性特征。《張遷碑》與《曹全碑》比較,共性是“波磔”和“蠶頭雁尾”,區别是一方一圓、一剛一柔。柳楷和顔楷比較,共性是“藏頭護尾”與“八法”,區别是一骨一筋、一峻一樸。
這些差異的形成,無疑是鋒變的結果。由此,我們又可以推斷出,個性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原于個性化的運筆發力方法和個性化的鋒變上。人們稱米芾的“刷”、東坡的“畫”、山谷的“描”,就是對他們個性鋒變技巧最典型最貼切的形容。也正因為他們各自的這種獨特的鋒變技巧,才形成了他們各自的書風,才形成了宋代“尚意”的書風。這種例子俯拾皆是。
鋒變的幅度與發力的方法有直接關系,重發力,鋒變的幅度大,筆畫粗壯;輕發力,鋒變的幅度小,筆畫纖細;爽發力,筆畫挺而柔;緩發力,筆畫勁而樸,利用側鋒鋒變,筆畫方峻;用中鋒鋒變筆畫圓渾。
不管怎樣發力與鋒變,必須是以刻畫準确而高質量的點畫線條為宗旨的。若求點畫線條造型的準确,首先是要發力與鋒變的準确。不同的點畫,不同的字體,不同的風格,需要不同的發力方法和鋒變技巧。
寶劍鋒從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二、“線性”問題
所謂“線性”,系指作品具有獨特的鋒變技巧,同時,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統一性的點畫線條所表現出來的線條特性與特征。
古代的每一部法帖,在用筆上,幾乎都是一種個性化特征的具體體現。就一部具體的法帖而言,其個性的鋒變技巧,會形成一種鮮明而獨特的“線性”特征。如朱耷的作品就很具典型意義。他運筆采用平均式的發力方法,極少重按輕提,鋒變的幅度很小,點畫線條粗細均勻,所以,他的線條就有他自己獨特而鮮明的“線性”特征。不用看整幅作品,隻看一個字,就可以通過其“線性”特征斷定為朱耷手筆。我們還可以做這樣一個試驗,取王铎、鄭燮、張瑞圖、何紹基、康有為、趙之謙書統統撕成碎片,攪和之後再進行分離,篩選時肯定不會有什麼困難,因為他們各自筆下的線條是極具個性化的,這種個性化線性的信息就儲存在隻字片紙之中,辨析它們是非常容易的事。二王、歐褚、黃米、董趙等,莫不如此。因此可證,“線性”是構成個性筆法風格特征的集中體現。
“線性”是由五個部分構成的:
1、線形
線形,系指點畫的具體造型。它是筆法的具體體現。
無論書法的何種書體與字體,每一點、每一畫都有确切的造型。“蠶頭雁尾”、“鐵柱懸針”等既是。有的比較形象一些,可以以物類相比,有的或者說大量點畫,就很難以物類相拟對,但是,每一個點畫都有着确切的形态造型。這種造型是指具有審美意義的造型,而不是指那些“肉餅”、“死蛇” 類的敗筆筆形。
2、線質
線質,系指點畫的質地和質感。它是筆法的表現力所在。
書法的點畫線條應該是非常具有表現力的。這種表現力就體現在點線的質地和質感上。它是書法特有的形式技巧語言。有的富有彈性,如“鐵線”;有的體現蒼勁,如“萬歲枯藤”;有的表達飄逸,如“彩帶”;有的展示剛健,如“鐵畫銀鈎”等等。它具有審美特質,并用以表達烘托作品的風格氣息。不是指那種“死蛇挂樹”、“煮爛的面條”之類的敗筆質感。
3、線色
線色,系指線條的墨色與層次。它是筆法的神采所在。
書法的點畫不隻是一種墨色,有濃淡、枯潤、淺深等等區别和變化。“重若崩雲,輕如蟬翼”既是。它是點畫線條要表現的重要内容。所謂“墨出神采”就是指具體的線色而言,線條豐富的墨色層次變化,會更加拓展豐富線條的表現力。不是指那種“墨豬”、“失血”之類的敗墨之筆。
4、線向
線向,系指點畫的運筆走向和點畫顧盼的方向。它是筆法的動态所在。
在書寫的過程中,如果點畫的走向有一定的規律性,就會形成一種勢。這種勢對風格會起很大作用。橫平豎直表現穩和,橫翹豎傾體現險絕。如果運用得好,會使作品更具表現力,如果運用得不好,則會成為習性筆病。
5、線位
線位,系指點畫的位置。它也是筆法的動态所在。
一字之每一筆,都有相對固定的位置,這是漢字本身的規定與限制。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規定和規律,篆、隸、楷相對嚴謹對稱,其點畫的位置可移動的幅度非常小。行、草的點畫位置移變性非常大,有很強的可塑性,随意性。行、草點畫的位置可做左右、上下的移動,這種點畫位置的交錯與移位,會産生聚散、正欹、開合等動态效果。并會直接影響字的整體造型,會使字勢産生奇特的變化,使作品的表現力更加生動。不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無度蹂躏漢字的那種混塗亂抹。
在構成線性的五個方面中,線形、線質、線色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中線形又是第一位的,因為,其餘都是以線形為依托才能表現出來的。
山 水 畫
三、中鋒與側鋒、圓筆與方筆
書寫之際,運筆的方向和鋒變總是處在變化之中的,筆迹總是形成短線、長線、直線、弧線的反複轉換交*。筆鋒常常是由中鋒而轉變為側鋒,又由側鋒而轉變為中鋒,這樣的反複轉換。發力的目的,就是調領鋒毫完成這樣的轉換并刻畫點畫。曆來人們對中鋒側鋒的研究給予了很大關注。
以往,人們對中鋒的判斷比較一緻,“令筆心在畫中行”就是中鋒筆法的核心技巧。我們的理解是,其中鋒就是指毛筆的主毫,将主毫調領中正,利用主毫鋒變刻畫點畫的方法,既中鋒的典型筆法。但對側鋒的判斷則莫衷一是,我們認為,側鋒指的是毛筆的副毫,控制副毫鋒變刻畫點畫,同時,也包括用鋒尖刻畫點畫,既為側鋒筆法的技巧所在。
鑒此,我們對中鋒與側鋒的判斷是:
中鋒用筆的核心是對“主毫”和“正鋒”的控鋒鋒變技巧。
側鋒用筆的核心是對“副毫”和“鋒尖”的控鋒鋒變技巧。
有些論家對側鋒存有偏見,其結症是在側鋒與偏鋒的區别和判斷上。偏鋒與側鋒的本質區别就在于,側鋒與中鋒一樣,也是筆法技巧中優良的技巧,偏鋒則是敗筆。側鋒的線形、線質具有豐富的造型和表現力,并具有多方面的審美素質,它可以充分表達和烘托作品的風格與氣息。偏鋒的鋒變則有着典型的病筆形态,鋒尖與副毫(筆肚)各在一側運行,其線形必然呈一側平滑,另一側鋸齒狀,線形、線質十分拙劣。側鋒與偏鋒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凡圓筆者,主要是以中鋒來刻畫的;凡方筆者,主要是以側鋒來刻畫的。
一個筆畫的方與圓,主要體現在筆畫的兩端和筆畫中部的轉折處。此外,圓筆的鋒變又主要體現在點畫的粗細、長短、曲直上;方筆的鋒變又主要體現在點畫的棱角、方折處。
方筆的鋒變技巧,關鍵是對副毫和鋒尖的控制,點畫的棱角是用副毫和鋒尖刻畫出來的。在魏碑的筆法技巧中,側鋒的用筆占有很大比重。被認定為“方筆之極則” 的《始平公造像》的方筆,就須用側鋒鋒變技巧。
以橫為例:入筆側鋒切鋒而入,随即翻鋒右行,收筆切鋒回收。入筆切鋒是用筆尖和筆肚刻畫筆畫首端的方筆筆形,翻鋒是為了由側鋒變為中鋒,收筆切收是用筆肚副毫刻畫末端的棱角。在折筆處的方與圓要看折筆的程度,直折之筆為方筆,弧折之筆為圓筆。
毫無疑問,中鋒用筆在筆法技巧中是占主導地位,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任何人在運筆時,是很難做到絕對地筆筆中鋒的,都是中側間互的。故而才有“取險”、“取妍”之說。
在古典法書之中,任何字體都有方圓之筆的存在。方筆典型的範例有:篆書《天發神忏碑》、隸書《張遷碑》、楷書《始平公造像》。趙之謙的行書具有明顯的方筆色彩。草書基本是以圓筆為主,也偶有少量方筆的成分存在。圓筆典型的範例非常之多,大量的金文、小篆幾乎都屬圓筆系列,隸、楷、行大多方圓兼備。
四、用筆的“發力點”問題
在前面所述的鋒變與發力問題之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發力點”問題。所謂“發力點”是指在運筆過程中,手臂用力最重之處和鋒變最大之處。
書法筆法的變化是極為複雜的,尤其是行草書,很難以定量分析。在“發力點”這個問題上變化就十分複雜。我們發現在傳統經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發力點”技巧的運用上是非常有機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樣的。我們分析大體有,常規式(或稱經典式)、均衡式和變異式三種“發力點”的技巧。
常規式的“發力點”主要在筆畫的兩端和直折處,其“發力點”相對比較固定。比如漢隸和唐楷比較典型。不管其風格是有多大差異,但在每一筆發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凡隸書“蠶頭”和“雁尾”的部位必是“發力點”;凡楷書“藏入”、“頓收”、“折筆”和“鈎根”的部位必是“發力點”的位置。行草書中王羲之、董其昌、趙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趙子昂更趨于經典化,其“發力點”幾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則。其風格是工整、平穩和娴雅。
均衡式的“發力點”實際上是沒有清晰的發力點。小篆一系比較典型,尤其鐵線更為典型。朱耷、懷素的草字也具有明顯的均衡“發力點”的特征。
變異式的“發力點‘可能是落在點畫的任何部位。相當多的魏碑楷書具有清晰的這點特征。與常規經典式的”發力點“比較,我們發現,它有的按常規”發力點“發力,更多的是不按常規的”發力點“發力。如以撇為例,常規的”發力點“是在起筆處,極為少見将’發力點”下移到别處,而北碑撇的“發力點‘可以設在這一筆的任何部位。這種”發力點“的變異會直接造成線形的變異和風格上的差異。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現象。在行書體系中,在“發力點”上變異較大較明顯的當屬米芾、鄭燮、王铎和張瑞圖。米芾、鄭燮和王铎是從常規經典式“發力點”技巧和鋒變中蛻變而來,而張瑞圖的“發力點”與鋒異變則走向了另類。
當運筆均衡發力時,鋒變小,點畫多顯長短之别而少重輕之異,其節奏也就不清晰明快;當運筆不均衡發力時,鋒變跌宕,點畫線形變化必然豐富,節奏自然清晰強烈。
在評價筆法的好壞高下時,審其“發力點”是否準确而精到,“發力點”的變異是否精妙而奇巧,應該是一條不應忽視的标準。因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書者的功力和造詣。
五、主筆的概念
在筆法技巧中,主筆的概念是非常需要強調的,尤其是篆、隸、楷,主筆至關重要。
之所以稱為“主筆”,是因為它在一字之中充當最主要的角色。主筆有三個主要功能特點:
1、 占有重要位置,起一字的主體支撐作用。
2、 筆畫最長,書寫難度最大的一筆。
3、 表現力最強的一筆。
篆、隸、楷的主筆一般是比較穩定的,變異幅度比較小。行、草的主筆極不穩定,其變異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在篆、隸、楷的創作中,主筆是不能出現敗筆現象的。如果苛刻一點,一幅作品之中、甚至連一筆的敗筆也不能出現。主筆若寫敗,整字則必敗,一字已敗,通篇失色。當我們在審視一件楷書作品時,如果有一個字的主筆出現敗筆,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字是整幅字中最顯最跳的一個字,敗筆的暴露尤其明顯。所以,篆、隸、楷的創作對主筆的要求是極為嚴格和挑剔的。
古人對主筆的研究也多有論述,劉熙載在《藝概》中有:“畫山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餘筆所拱向。主筆有差,則餘筆皆敗,故善書者必争此一筆”。
行、草書的創作,在主筆的把握上要比篆、隸、楷複雜得多,其難度也大得多。複雜的原因是講求變異,主筆可以變異成副筆,主筆自身也可以有各種造型的變異。難度大的原因是,不但要精而且要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行、草書不僅僅主筆變異,副筆的變異更大,副筆有時可變為主筆,更多的是自身的變異。當副筆和主筆的功能特點發生變化時,對變異的副筆須作主筆對待。由于行、草書的創作有即興性和随意性的特點,“同字不同貌,同筆不同形”是行、草書創作的重要技巧法則。它更須作者要具有較強的控鋒能力、變化能力、應變能力、表現力以及對字型的組塑能力等等。
六、筆速問題
在筆法技巧中,運筆的速度是絕對不可忽視的技巧之一。筆速不隻是一個簡單的快與慢的問題,它與所要書寫的墨色、字體,所要表現的風格、節奏有着極為密切的關系。筆速本身既能完美地表現這幾個方面,又要受到這幾個方面的制約。
1、 筆速與墨色的關系
用墨的核心技巧是“紙墨相發”,用墨的關鍵技巧是施墨。由于水墨落到紙上有滲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時必須要把握準分寸,否則失控就會敗墨,失去墨韻。
其規律是:“飽筆滲化快,渴筆滲化慢”(其中墨的水分大小和紙質的吸水性大小不能忽略)。為使墨的控制準确而合度,如何把握筆速就是關鍵環節了。
其要領是:“飽筆須快,渴筆宜慢”。
例如在行草書的創作中,當毛筆蘸一次墨之後,要連續書寫若幹字,筆含之墨就有一個由多而漸少的過程,而行筆的速度也要有一個由快而漸慢的過程。這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如果不按這個規律運筆,飽筆反慢運,渴筆卻快行,那紙上之墨一定一塌糊塗。前段漫漶不清,後段蒼白乏色,也就無所謂墨韻而言了。行、草書的墨色注重濃淡、枯澀、燥潤、虛實的變化,因此,對筆速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具有高速與低速的馭筆能力技巧,才能表現行草書的墨色墨韻。
在篆、隸、楷的創作中,筆速要求勻和,一般情況下反差較小,大多采用中低檔的速度。原因是,這類字體的墨色反差較小,書寫時筆中所含之墨不宜太飽,不宜太渴。筆速與墨色是互為表現的關系,又是互為制約的關系。
2、 筆速與字體的關系
不同的字體對筆速有不同的要求。篆、隸、楷的筆法是筆筆獨立的,又要強筆畫的刻畫。這樣,在點畫的書寫中,運筆的速度就很難加快。另外,這幾種字體的章法基本是成行成列,一格一字,字字獨立,字與字之間沒有綿互萦帶關系,故而,很難以快檔筆速運筆。
行、草書的筆法有很大的自由度,筆畫的長短、粗細随機可變,直線、弧線可任意組合,筆勢可斷可連,單字中可連筆,數個字可纏綿。這些都為筆速的加快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或可以說,提供了既可以加快又可以放慢的條件。
3、 筆速與風格的關系
技巧表現風格,風格制約技巧。筆速是筆法中的技巧,故而,筆速與風格是互為表現,互為制約的關系。風格恬靜一路,筆速須穩和;狂狷一路,筆速要急掣;古樸一路,筆速應遲澀,等等。在行、草書中,這種風格的多樣性與筆速的多變性是共存共生的。行草屬動态字體,風格差異極大,其筆速的變化差異尤其明顯。它要求書寫者,必須能對各檔的筆速,都要有很強很娴熟的駕馭能力,才能很好地把握風格。同樣是王羲之的作品,其筆速不同,風格不同。《蘭亭》筆速相對慢,《月儀》筆速快。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篆、隸、楷雖屬靜态字體,但在風格上是非常多樣化的。以唐楷為例,禇遂良筆速快,歐陽詢筆速中,顔真卿筆速慢。筆速的快慢對風格的表現會産生直接的影響。
由此可知,風格對筆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筆速對風格的表現是需要分寸的。
4、 筆速與節奏的關系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任何字體在創作上,都必須要有節奏韻律的展示。單從點畫線條的角度上看,粗與細、重與輕、長與短以及遲澀與流暢、穩重與奔放等等,都是構成節奏的基本要素。這種對比愈是強烈,節奏就愈加跳蕩。遲澀和穩重之筆必然是慢行的,流暢與奔放之筆肯定是快捷的。
行、草書的書寫,快慢徐急、重輕粗細、大小收放的變化很大,所以就不是等勻的運筆速度。這是行草書創作非常重要的筆法技巧。
篆、隸、楷書的書寫,雖然不比行草的節奏反差大,其中也有節奏把握的問題。或某字凝重,或某字飄逸,須依行氣節奏的需要而有所變化,筆速的把握亦當随之而變化。
快速的運筆與細微的刻畫是一對矛盾,筆速越快,發力與鋒變失控的幾率越大。所謂練筆,練的就是要解決這對矛盾,練的就是快且精,練的就是能駕馭各檔的筆速來寫出精美的點畫線條和精彩的漢字造型。
七、連續書寫的控鋒問題
不同的字體在書寫時有不同的控鋒技巧。篆、隸、楷在書寫時的調鋒過程可以比較自由,也就是說,當鋒變失控或不理想時,可以并允許随時停頓,可以在硯蓋上将鋒理順。因為,這類靜态字體的筆畫是獨立的,一筆寫完,毛筆要離開紙面,然後寫下一筆,每筆之間有一小的停頓間歇,所以,在書寫的途中有能夠停筆理毫的機會。這種調理鋒毫的方法,我們稱之為“紙外調鋒”。
行、草書寫時的調鋒與篆、隸、楷有很大區别,因為,它有筆意的銜接,氣韻的通貫問題。由于這種筆意氣韻要求上制約,使得在書寫過程中不能随意停頓,否則,行氣會氣斷意阻。寫行、草時必須是要連續書寫的,這樣,就要求書寫之際邊寫邊調鋒,其調鋒的過程須在書寫的一瞬間完成。這種調鋒方法,我們稱之為“紙上調鋒”。
行、草書連續書寫的技巧往往與其它的技巧糾纏在一起。首先,與筆速有關。沒有筆速也就無從談連續書寫的問題。其次,與把握線性的技巧相關。行、草書線形的變化非常複雜,連續書寫,瞬間紙上調鋒,要寫出高質量的點線。第三,與字法、章法相關聯。要注重字形的組塑、行氣的通貫和章法的和諧等等。第四,與墨法技巧關系緊密。行書講究墨的層次,講究行氣間的蘸墨點,隻有筆在蘸墨時才是間歇與理毫之處。頻頻停筆蘸墨必然擾亂連續書寫的節奏。第五,與風格樣式等關系密切。
此外,連續書寫的技巧與其它非技巧因素也往往糾纏在一起。如文字内容和字的大小因素,書寫時幾案的寬窄與紙的移動因素,等等。可知連續書寫的技巧其難度是不容忽視的。
七、如何落款?
落款是正文組成部分,不可輕視。要點: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兩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換筆。2、落款不能留空過多,要注意輕重比例。3、蓋章作品下墊玻璃加書本。4、印章最好不要超過三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