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兜裡不缺錢,為啥商家還主動賒銷
賒銷,自古有之,但農資賒銷,卻流行不過20年。
據一位基層農資店老闆透露,在八九十年代期間,農資是緊俏物資,那個時代的農民雖然不富裕,但絕對沒有賒賬的概念。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農資賒銷卻出現了。
原因是,随着農資行業的蓬勃發展,大量農資産品開始投放市場,也正是在那個時代,各鄉鎮基層農資店,也宛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農資産品供大于求的時代就此來臨。
當農民朋友對農資産品或者經營農資産品的農資店有了選擇空間時,農資經銷行業的競争也就開始了。
而最直接、最有效、最簡單的競争手段,便是賒銷了。
無論兜裡有錢沒錢,甚至欠條都不用寫,農資産品可以盡數拉走。
哪怕時至今日,很多基層農資店依然沒有讓賒賬顧客寫欠條的習慣,這看起來極不正常。
畢竟沒有正規手續的欠賬行為,當秋後算賬(主要集中在臨近春節,那是打工人返鄉的季節)時,往往就會産生或多或少的糾紛。
據佰秀農業了解得知,在皖北區域農資界,超過80%的農資店,都有年代較為久遠的陳年舊賬。
據某位農資店老闆透露,但凡是超過3年的欠賬無法收回,就有可能無法收回了,原因可能有兩點:
一是使用了你家的農資産品,但和鄰居家比較後,發現你賣得貴了,至此心中隔閡産生,有意拖欠不還。
二是無意間産生了遺忘,當前的農業種植者,大部分以老年群體為主,在沒有相關手續的前提下,老人一旦忘卻,農資店老闆也隻能欲哭無淚。
由于缺乏相關手續,即便是去有關部門起訴,也是毫無證據,最後隻能讓爛賬躺在賬本上,總希望有天會有人前來還款,縱然這種希望非常渺茫。
有人把這種行為稱之為“溫水煮青蛙”,不過,既然賒銷,為啥不寫欠條呢?
農資店老闆回應說,不寫欠條是農資店的傳統,都是熟識的顧客,一旦改變傳統,就有得罪人的可能,同行都不寫欠條,就你要求寫,萬一農戶生氣不再光顧,豈不是要失去一大批客源?
既然賒銷是一種痛,為啥不及時戒掉
有農資店老闆感慨,賒銷确實可以增加銷售額,但賣貨一時爽,到了收賬的季節,卻讓人犯了難。
這是因為賒賬農戶多為老年人,孩子外出務工後,他們就成了莊稼的代管者,購買農資,他們僅是負責出面,償還農資款,要孩子們返鄉後才能償還。
然而,很多返鄉人都是臨近春節才回到家中,而當地還有但凡家中貼上春聯,便不能再上門讨賬的習俗,所以,想在短短幾天時間内把欠款讨清,簡直比登天還難。
在面對越積越多的欠款時,很多農資店老闆想要改變現狀,卻發現就像抽煙一樣,一旦上了瘾,再戒掉可就難了。
原因有兩點:
(1)
沒有拒絕的勇氣
在面對賒銷問題時,很多農資店老闆一緻認為,本身客戶都存在或多或少欠賬行為,一旦停止賒銷,得罪了客戶,他們不但舊賬不還,新賬也很有可能不會再欠了,因為隻要他們願意,依然有很多農資店願意賒銷給他們農資。
說到底,改革就意味着疼痛,也許會成功,但大概率也會失敗,而失敗就意味着關門,無論是從生意的角度,還是從面子的角度,農資店老闆都不希望這種現象發生。
所以,在面對農戶時,他們根本沒有拒絕的勇氣,哪怕是将農資主動送貨上門,哪怕農戶兜裡裝着一沓鈔票,他們也沒有開口讨要的勇氣,生怕自己的一句讨要,就造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
(2)
缺乏挑戰的底氣
如今的農資銷售,競争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态,用一句時髦的話講,那就是嚴重内卷。
農資店老闆不僅要面對同行的競争,還要面對來自網絡的競争,甚至為農民服務的農機手或者基層糧食收購商,都能成為他們或間接或直接的威脅。
生意愈是難做,人就更加容易随波逐流,安于現狀雖然活得很難,但不至于讓生意立即死掉。
不思進取,對于一個行業來說,絕對不是好現象。
站在農民朋友的角度來講,大家之所以樂于賒欠農資,絕對不是因為兜裡沒錢,一是農資經銷商願意賒銷,不欠白不欠;二是可以通過時間考驗,來檢驗自己購買的是否是假農資。
佰秀農業認為,農民朋友需求的不隻是高性價比農資,還有解決種植過程中疑難雜症的需求,一旦農資店能解決用戶的真實需求,在貨真價實、誠信經營的基礎上,至于賒銷與否,其實大家真的不太在意。
越來越多的農資經銷商已經成功轉型現款銷售,甚至是提前預售,這就很值得傳統農資人深思,既不利人又不利己的農資賒銷,是不是已經到了非改變不可的時候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