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古城
播出内容:《理塘——天空之城 同舟共濟》
播出時間:2022年10月5日(周三)22:00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天空之城 多元并包
理塘,位于川西高原西部,一座有着700多年曆史的古城。因為這裡的海拔高達4014米,遂有着“天空之城”的稱呼。
現如今共有藏族、蒙古族、漢族等九個民族在這裡聚居生活。走在古城中,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裡多元包容的民族風情。
建築上,既有藏式風情,又融入了納西族風格;飲食上,在這裡不僅可以喝到熱騰騰的酥油茶,還能嘗到湯粉和包子……
團結就是力量
理塘最早是從草原上的遊牧部落發展起來的。漢代時,毛垭草原上有七個小部落,部落之間經常為了掠奪資源,發生鬥毆乃至戰争。
當時,川西高原上最強大的部落是白狼國。每到秋天牧草枯黃之時,白狼人就會進攻毛垭草原上的七個部落,搶奪草料、牛羊和越冬的物資。
一開始,當白狼人攻擊其中的某個部落時,其他部落隻是隔岸觀火。後來,人們漸漸發現,若是不團結起來,自己的部落就會一次次遭受掠奪。為了挽救自身命運,七個部落的人聚到了一起。
團結在一起的部落,終于擋住了白狼人的進攻。此後,七部落不再各自為政,而是一起尋找草場,一同抵禦外敵。
漸漸地,很多遊牧部落定居在此,搭起一座座氈帳,建起一棟棟石屋。從街巷到集市,這裡成為草原上最熱鬧的去處。到元朝時,一座嶄新的城拔地而起,人們把它命名為“李唐”。
齊心協力 開拓千裡商路
古城中有個名為“老街子”的地方,是理塘曾經的商貿繁華之地。元朝時就有陝西商人在這裡聚集開店;到清朝時,各地商家在此雲集,古城的貿易也開始通達四方。
清末,有幾名陝西商人來到理塘做生意。為拓寬商路,他們試着運貨到西藏,再前往南亞。可幾趟走下來,路上遇到了土匪,貨物被洗劫一空。
就在大夥兒懊惱不已的時候,幾個本地商人主動找上了門。原來,理塘商人早就想打通去南亞的商道,也為此吃了不少虧。于是,他們希望跟陝商聯手拓展商路。
那次會面後,兩地商人便共同組織起一支商隊,結伴而行。他們翻過一座座隘口,穿過無際的草場,走過了巴塘,昌都,拉薩,江孜等地,行程上千公裡,最終抵達了連接南亞的亞東口岸。
商路的開拓,給理塘的商貿打開了廣闊的市場,在兩地商人共同經營下,古城老街逐漸興盛,出現了興瑞祥、福聚魁等大商鋪,到光緒年間,老街發展到鼎盛。
通力合作 天塹變通途
在理塘古城,川藏公路南線穿城而過,讓古城與外面的聯系更加緊密。然而這條公路的修建,卻極為艱難。
1949年之前,從拉薩到四川,幾乎沒有通車的公路,理塘等地的運輸隻能靠牛馬馱運。建一條公路,成了古城人心中的頭等大事。
1957年3月,川藏公路南線在理塘施工。由于高原缺氧,許多參與修路的人得了肺水腫。到大雪封山時,糧食補給也變得困難起來。
了解到施工隊伍有困難,古城人立即組織起牦牛運輸隊,向工地運送補給。不僅如此,還有不少古城人自告奮勇,加入到修路隊伍中。
從雅江到理塘段,最危險的地方要數“天路十八彎”。那裡不但山高路陡,其中的卡子拉山,海拔達到4700多米。如此高的海拔,就連呼吸都成問題,更别說在上面施工。
然而古城人和施工隊硬是迎難而上,一起向“天路十八彎”發起了挑戰。
就這樣,在500多天的時間裡,漢藏兩族同胞相互協作,克服重重困難,不僅修通了路,還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1958年9月,川藏線理塘到巴塘段通車,這段全長170公裡的公路,橫穿理塘縣境,結束了古城運輸隻靠牦牛、馱馬的曆史。嶄新的公路讓天塹變通途,也讓理塘與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來理塘遊玩的人也越來越多。
靠集體的力量 做最棒的“妮熱”
随着理塘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創業。紮西曲忠便在幾年前回到了家鄉,經營起一家“妮熱”手工作坊。
“妮熱”是理塘牧民手工編織的羊毛被毯,其編織工藝是甘孜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然而在當時,“妮熱”的制作和銷售,面臨一個尴尬局面,會做妮熱的阿媽們不懂市場和設計,而懂這些的年輕人對這門手藝又不精通。
一次,紮西曲忠在網上接下大單,可對方的要求過于複雜,他們一連做了幾次都被退貨。正在此時,幾位巧手阿媽主動提出來幫忙。就這樣,年輕人理線,阿媽編織,大家齊心協力,才終于做出顧客滿意的産品。
這次之後,紮西曲忠意識到,一定要讓這些阿媽加入到創業團隊中。隻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做出最棒的“妮熱”。
如今,随着理塘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他們做起美食、開起民宿,經營着電商。人們與家鄉同行,為古城的未來注入新的活力。今晚22:00,鎖定CCTV4,走進四川理塘,感受“天空之城”的獨特魅力。
編輯 | 王琳豔
制圖 | 劉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