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世外桃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根據文中描述,桃花源村落與世隔絕,物産豐富,村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形成鮮明反差。
而在現實社會,我國秦嶺一帶也确實存在與桃花源類似的神秘村落。在甘肅省南部的叠部縣,自古就流傳着關于“石匣子”的神秘傳說。當地山區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很多山峰常年積雪,地勢險峻,進一步增加了“石匣子”的神秘色彩。
“石匣子”村落真的存在嗎?為一探究竟,我國曾有科學考察隊專門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叠部縣調查,地點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秦嶺山脈西側。在叠部縣縣城的北面,有一條高聳的積雪山脈,稱為叠山,傳聞古老的“石匣子”村就隐藏在叠山的某個角落。
數據顯示,甘南地區總人口約為69萬人,平均每平方公裡不足18人,是典型的人口稀少區。叠山一帶的人口密度更低,高寒缺氧,植被稀少,山上時常有雪豹等大型猛獸出沒,并不适合人類居住。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下,怎麼可能存在人類村落呢?“石匣子”真的存在嗎?
據叠山山腳下某村的一位村民介紹,小時候就經常聽老人們說起過“石匣子”的傳說,在藏語中“石匣子”是“拇指”的意思,傳說是山神用拇指在崇山峻嶺中摁開的一個低窪盆地。村民還透露,“石匣子”大緻在縣城的西北方向,途中道路崎岖,隻能步行前往。
按照村民的指示,考察隊隊員規劃好路線,向縣城西北方向進發,海拔逐漸攀升到4000米以上。經過長途跋涉,考察隊終于找到了一處由兩側山體相對形成的狹窄通道,仿佛是大山被劈開了一道裂縫。穿過這條通道,視線突然變得“豁然開朗”,地勢也陡然變低,最低處竟然真的有一個村落!
經過走訪調查,隊員們發現這是一個典型的藏族村寨,村民衣着樸素,生活方式簡單。村寨周邊不僅有充沛的水源,還有豐茂的植被、成群的牛羊以及大面積的梯田,景色秀麗,堪稱現實版的“世外桃源”。
駐守上千年,“石匣子”為何成了“聚寶盆”?村民介紹,這個村子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在藏語中被稱為“紮尕那”,意思就是被石頭包圍的“箱子”——這正是考察組要尋找的“石匣子”村!
紮尕那民風淳樸,至今保留着農耕、畜牧、狩獵、樵采等生産活動。環顧四周,巍峨的山體形成了屏障效應,阻斷了四周的冷空氣,在“石匣子”内形成了一個局部性的溫暖小氣候,相對宜居,為建立村落提供了可能性。
潮濕是紮尕那的顯著特點,由于海拔高,因此氣候嚴寒,生活設施、交通網絡也不如外界便利,醫療、教育資源更是匮乏。令人費解的是,當地居民卻并不願意往外地搬遷,而是在此地駐守、定居了上千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原來,紮尕那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能夠聚集财富的地方。用當地人的話講,“紮尕那是一個能裝寶貝的箱子,金子、銀子、天珠等應有盡有”。說到這裡,有一位藏民大哥還從家中拿出了珍藏多年的銀元寶,用一白布包裹,銀體表面已經發黑,重約2公斤。
藏民大哥表示,這枚元寶是祖上留下來的,村裡家家戶戶以前都有十幾二十幾個,但現在不多了,很多人都賣掉了。那麼問題來了,“石匣子”被大山包圍,環境封閉,村裡的大量元寶究竟從何而來?
這還要從秦嶺山脈說起。秦嶺是我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高大綿長的山脈在冬季阻擋着南下的寒潮,夏季又阻擋了北上的濕潤海風,是天然的氣候屏障。秦嶺東西縱深400~500km,南北寬度100~150km,在曆史上是阻礙南北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礙。
同時,秦嶺還是我國戶外安全事故的多發地,部分山區被列為人類禁區。據統計,2012~2017年夏季期間,在秦嶺“鳌太線”喪命、失蹤的驢友多達46人,陝西省在2018年還發布了禁止穿越“鳌太線”的通告。究其原因,秦嶺變幻莫測的天氣,突如其來的降雨、降溫随時可能化身緻命殺手,風險絕對不容低估!
再說回“石匣子”。“石匣子”在構造上有一個特殊之處——南北兩側各有一條進出口通道,把崇山峻嶺縱向切開,是天然的過路通道。
據史料記載,這條山谷在古代曾扮演着商貿通道的角色,是貫通南北的交通要塞。前文提到,秦嶺的阻隔導緻南北往來受阻,“石匣子”的天然廊道自然就成了絕佳的貿易路線,史稱“洮疊古道”。
紮尕那恰恰是這條古道上必經的村落,南來北往的商人、馬幫在此停留休整,這正是紮尕那的“财富密碼”!村民為往來的商人們提供茶水和住所,從中獲取豐厚的報償,久而久之就攢下了大量金銀元寶,簡直就是天然的“聚寶盆”。
一枚2公斤左右的銀元寶,價值多少?黃金白銀是世界通用的貨币,保值率高,購買金銀也成了當今社會投資理财的一種熱門方式。那麼,銀元寶的價格與哪些因素有關?一枚2公斤重的銀元寶大概能值多少錢呢?
銀元寶是民間的俗稱,正式的稱謂是銀錠。銀錠的價格與面值大小有關,清代時分為五兩、十兩、五十兩3種,五兩以下為稱為碎銀,用于找零補差價。一般來說,面值越大就越值錢,但有時也要參考品種,品種越稀缺就越值錢,稀有的銀錠十兩就能賣到3~5萬元。
如果帶有銘文,銀錠價格還能再翻幾番。我國山西省某次拍賣會上曾拍過一枚帶有銘文的銀錠,上面标注有“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平遙縣 郭榮忠”的字樣,面值為五十兩,拍賣價達4.4萬元。另外,與朝代财稅政策相關的銀錠一般都很值錢,明代景泰五年秋糧折銀五十兩銀錠曾拍賣出22萬元的高價,價格翻了十多倍。
紮尕那村民所持有的銀錠,其面值應該也是五十兩(古代一兩是37.3克,五十兩白銀重1875克),一枚到底值多少錢?這還要參考年份、銘文等信息,具體價格不好确定。按照國際行情來看,一克純銀的價格并不算高,2021年1月2日倫敦銀售價為23.3美元/盎司,約合5.2元/克。據此計算,五十兩銀錠的價格大約在一萬元左右。
不過,考慮到年代、銘文等因素,古代流傳下來的銀錠還有額外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買賣雙方在定價時更靈活,還有漲價增值的餘地。因此,五十兩銀錠賣到數萬元甚至是十多萬元也不是沒有可能。
總結“石匣子”其實是秦嶺山脈邊緣地帶的一個山間谷地,南北各有一條峽谷廊道,曆史上曾是我國南北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紮尕那憑借着絕佳的地緣優勢,成為了聚斂财富的中繼站,在古代是名副其實的富甲之地。
随着商道的衰落,紮尕那的财源逐漸消失,村民依靠原始的農牧生産維持生計。由于這裡民風淳樸,風景優美,目前已被開發成了旅遊景區,吸引着衆多的國内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去探訪,生态旅遊或将成為當地新的财富之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