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薛店郵電局

薛店郵電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12 22:00:26

薛店郵電局(白蕩往事郵電局)1

白蕩郵電局,在白蕩小街後邊北頭的山坡上,與白蕩湖水上養殖場緊對面。其實隻是一個“郵電所”,也不知怎麼都在叫它為“郵電局”起來了。

白蕩郵電局,也是1952年白蕩這個地方在建造白蕩大閘時,與白蕩湖養殖場同時落戶在一塊的單位。照當時的說法,是一棟“五間頭”的青磚大瓦房。對開間有過道,中間前面是營業廳接待來人,後面是電話總機房。兩頭為住宿區,全員隻有五個人。記得第一任所長是柏自清,兩個總機接線員,女的叫方珍。一個外線維護員,一個報紙投遞員。

那時電話機是個稀罕物,白蕩閘小街上的單位,裝有電話機的不多。一般的集體性質的單位都沒有裝,若有事時就都到郵電局門市去打。平常人家有事又都是寫信的多,有特殊情況就打電報。郵電局的營業廳内有桌椅,在方便客戶寫字。

不過,當時又是在計劃經濟年代裡,一切照計劃辦事。人們對外界的其他信息也就沒有什麼概念,這就制約了人們的思維方法和地方經濟的發展。而人們又習慣了這種生活,所謂“人都蒙在大鼓裡”。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至于其他的大形勢,搞宣傳,則以當時上面經常下達的“文件精神”為準,都在跟着感覺走。直到後來改革開放,又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那時報紙種類也少,通過報紙在關心外界信息的人又是更少。報紙就隻有《人民日報》、《安徽日報》和《參考消息》等幾樣,書刊也隻有《紅旗雜志》一種。前三樣報紙白蕩小街上所有社直單位,是都必須要訂閱的。也許是上面指派的事,為了配合宣傳和了解國家形勢的需要吧。

薛店郵電局(白蕩往事郵電局)2

那會的電話都是有線電話,白蕩小街上的所有用戶話線,都是通過杆路架線連向白蕩郵電局總機的,再通過總機轉走。而架設的杆路也都是在用木頭杆子,水泥杆子還沒有岀現。這話線杆路,又分為主幹杆路和分支杆路。分支杆路上面架設的是用戶線,杆路連向沿路用戶,用戶能共用到杆路的不多,所以話線杆路也就隻用碗口粗細的木頭杆子。

那從郵電局接出來的輸岀主幹,則都是用高大挺拔的東北松來做的,都有七米高。頂端處有三層木質的橫檔,每根橫檔兩邊都有五個瓷瓶,在固定着做電話線用的鐵絲。從郵電局機房外開始,相距50米就有一根在連接着。從白蕩閘小街上貼西街沿,一路連向江堤大壩腳下,然後就向着枞陽縣城方向在延續着一路去了。這無論是分支杆還是主幹杆,又都是用瀝青塗刷過的,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防水不易腐爛。

小孩好新鮮,特别是郵電局外線工在架線的時候,我們又總是要在遠遠地跟着玩。看他們頭上戴着柳條安全帽,腳上踩着腳扣在一步步地上下着電話杆子。因為那時還沒有通信電纜和光纖,杆路話線都是“3号鐵絲”做的,所以我們也就經常能看到他們在放新線或換去老舊的鐵絲。羨慕他們要是也能有一副腳扣,上下樹掏鳥窩就太好了。

他們上到杆子的頂端,把保險帶打到比操作水平高一點的位置,然後才開始工作。那鐵絲是一檔一檔的拉,先在前面杆子的瓷瓶上固定好,然後在另一頭的杆子上進行“緊線”固定。“緊線”又是一項技術活,需要通過緊線鉗子來完成。

那緊線鉗子就跟木匠用的墨鬥差不多,先在作業人員的這頭杆子上固定好。再把要緊的鐵絲頭,穿進緊線鉗子内部的一個小鐵輪子上纏好,然後在緊線鉗子的外側通過手柄,手工轉動緊線鉗內的轉輪進行緊線。緊線的拉力程度,要通過緊線人的目測來完成。當鐵絲下垂的弧度從緊線鉗這頭,漸漸移到兩根電線杆之間時,鐵絲也就算拉緊到位了。又因為它們的弧度拉得都一樣,我們在地下看上去,又覺得它們都是平行的在上面,其實也還是有弧度的。

那時話線杆子的橫檔上,每層都有十根鐵絲在有序平行的排列着。應該是怕用戶多同時打電話占線,所以才要架這麼多的線路來切換傳輸吧。看上去很有一種氣勢,又特别的美觀。

薛店郵電局(白蕩往事郵電局)3

現在是早已沒有這樣的情景了,這也說明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其實現在我們每到一個地方,要想知道它的發展程度如何,隻要看看它的通信線纜,是否都在走“地下”就可以了。如果還有走“架空”的,那這個地方就還有待發展,或者說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

薛店郵電局(白蕩往事郵電局)4

白蕩郵電局單位雖小,但它卻是當時白蕩這邊接收外來信息和傳遞信息岀去的唯一窗口。負責電信機房總機的接線員,是二十四小時都在換班工作的。而那時投遞員投遞報紙,每天是隻要把在小街上的社直機關單位,投遞上門就可以了。小街周邊的幾個大隊和小學,報紙連同平信,則由他們自己有人早晨上街時,順便到郵電局來拿走。

負責小街上的投遞工作是“大老張”,他每天午後便背着一隻綠色的郵電帆布包,從小街的北頭到南頭,依次投遞給各機關單位。這個人矮矮胖胖的,十分喜色,又特别喜歡下象棋。如果街邊有老人下午沒事在下象棋,他見到後就不走了。又非要看上一兩盤過後,享受一番,才想起了還有報紙要去送。

說個笑話,我家老大當時在家是開裁縫店的。他有四個孩子,就有三個在外地工作。孩子們要問候父母報平安時,當然又是隻能通過寫信來完成了。“大老張”平時來做衣也都成老熟人,在給單位送報紙時客氣。如果有我老大家的信件,每次也就順便拐彎帶過來。

又在半責備地開展業務說:“小街上就數你家信多,比人家單位的還多。也不訂一份報紙看看,就讓我一年通頭在幹送。”我家老大想想也是,不好意思又舍不得花大錢,就算小地訂了一份趣味性的《文摘周刊》看看,皆大歡喜地把這事給圓滿解決了。

我們的“大老張”,現在也有八十多歲了。是早已退休在家的,就住在枞陽縣城。天天和老伴一道在蓮花湖公園逛趟子,老來依舊是十分喜色的那種。不過現在眼神又大不如從前,也就割愛不下象棋了。

這樣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随着有線電話的普及,白蕩郵電局也就開始興旺了起來。同時也為白蕩這個小鄉鎮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新鮮的外地緻富信息,所作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的。

薛店郵電局(白蕩往事郵電局)5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事物的更替總是那麼的迅速而勢不可擋。當時間進入到21世紀後,國家先是實行了郵政、電信分家,回頭電信又分成了移動、電信,中國通信運營業便開始進入到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固定電話的普及已适應不了當時用戶的需求,随之互聯網又迅速地走進了到了千家萬戶。

此時的白蕩郵電局,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而成為了曆史。現在代替它的是藕山鎮“中國電信”機站那強大的無線網絡,在方便着廣大的電信用戶。

作者:胡國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