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是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俗語。說起「三十六計」很多人都将它和《孫子兵法》聯系在一起,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三十六計」就是《孫子兵法》中所寫。那二者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系呢?三十六計中,走究竟是不是上計呢?其他三十五計又是什麼呢?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産。該書一共有十三篇,分别是始計篇、作戰篇、 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争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時吳國的将軍孫武,而《三十六計》成書于明清,作者不詳。顯然「三十六計」并非《孫子兵法》中所寫,亦非孫武所作。「三十六計」這個詞是先于這本書出現的,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濟。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思是敗局已定,唯有退卻,方是上策。
這句話一直被後人沿用,到了宋朝,惠洪的《冷齋夜話》中将其變為:「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至明末清初,引用這句話的人越來越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一般認為此書是在明末清初之際積累成書的,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以準确考證。如
今人們所見的《三十六計》,最先是1941年在甘肅邠州(今陝西邠縣)一個書攤上發現的,題下注稱「秘本兵法」,原本系抄本,無時代,無撰者,以往公私藏書目錄均未見著錄。同年,由成都瑞琴樓興華印刷所用土紙翻印,此後開始流行。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為便于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屍,擊魏連伐虢。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
三十六計依次為:金蟬脫殼、抛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癡不癫、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原書按計策名稱排列,分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于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則是劣勢所用之計。
此書認為戰争是有規律可循的,盡管戰局變化多端,不易捉摸,但隻要潛心研究,運用各種詭詐之術,就有機會轉敗為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