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陝西省轄地級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 的美譽,本文将探讨曆史時期漢中地名及區劃演變過程。
戰國秦國
戰國時期,漢中屬秦國,是進入巴蜀的重要通道,地名南鄭。
秦代漢中郡
戰國中後期,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逐漸崛起,并開始對東方諸侯國展開統一兼并戰争,在統一的過程中,秦國将郡縣制度推廣到全國地區。秦代時,漢中屬漢中郡,地名南鄭。
西漢益州漢中郡
西漢王朝建立後,基本沿用了秦代的郡縣制度,實行郡國并行的體制。西漢中後期又在郡縣以上增設州牧(刺史部),州、郡、縣三級行政體制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漢中屬益州刺史部漢中郡。
東漢益州漢中郡
東漢時期,地方行政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依舊采取郡國并行的體制,實行州、郡、縣行政,漢中屬益州刺史部漢中郡。
蜀漢益州漢中郡
東漢後期,地方州牧與豪強地主勢力不斷膨脹,日益威脅着中央集權,黃巾起義之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三國時期,漢中屬蜀漢益州,漢中郡。
西晉梁州漢中郡
三國後期,長期維持同盟關系的吳蜀兩國相繼走向衰落,三足鼎立的均勢逐漸被打破,統一戰争的主動權被曹魏掌握。西晉王朝建立後,再次實現了南北統一。西晉時,漢中屬梁州漢中郡。
南齊梁州漢中郡
在完成南北統一之後,西晉朝政迅速走向腐敗,“八王之亂”後西晉王朝在内耗中走向滅亡。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内遷的少數民族在黃河流域紛紛建立民族政權,地方行政也相對混亂。南齊時期,漢中屬梁州漢中郡。
隋代漢川郡
南北朝後期,南朝在“侯景之亂”之後徹底衰落,喪失了再次統一的機遇,北朝在東西分裂之後,西魏(北周)經過發展由弱轉強,掌握了統一戰争的主動權。隋朝建立後,再次開創了大一統局面,并且重新實行郡縣兩級行政,隋代漢中屬漢川郡,地名南鄭。
唐代山南西道梁州
唐朝建立後,繼承了隋代郡縣制度,在郡縣以上增設道級行政區,實行道、州、縣三級行政,并在部分地區設置都督府與節度使,掌管地方軍政權力,地方勢力再次崛起。唐代時,漢中屬山南西道梁州。
北宋利州路興元府
北宋王朝建立後,地方行政上實行路、州、縣三級行政,并且大力削弱地方軍政與财政力量,漢中屬利州路興元府。
南宋利州東路興元府
靖康之變後,北宋政權滅亡,黃河流域被金朝占據,在地方行政上,金代基本上沿用了北宋與遼代的體制,商漢中屬利州東路興元府。
元代陝西興元路
元朝建立後,因疆域空前廣闊,地方行政上在兩宋與金代制度的基礎上,增設了行中書省,開創了後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時,商洛屬陝西行省興元路,地名南鄭。
明代陝西漢中府
明代初期,統治者一方面繼承了前代的行省制度,并對行省邊界進行調整,由此産生了衆多全新的行省,另一方面為了顯示與前朝的不同,改稱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明代時,漢中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
清代陝西漢中府
清代初期,大部分制度都沿用了明朝的體制,對行省邊界再次進行調整,基本奠定了後世行省邊界的基礎。清代時,漢中屬陝西行省漢中府。
相關資料來源于《中國曆史地圖集》與《中國地名沿革對照表》,談曆史地理,說人文教育,歡迎點贊與關注楊帆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